□顧益康
關于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趨勢與建議
□顧益康
從城鄉生命共同體和城鄉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來看,一個國家全面的現代化就應該是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實現之時也就是中國現代化實現之時,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時
城鄉關系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其中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就是堅持走統籌城鄉發展的路子。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2006年總結浙江三農發展經驗時就提出了統籌城鄉興三農的重要觀點。回顧浙江3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程,實際上是一條從自發的到自覺的統籌城鄉發展路子。在這條路子的引領下,浙江鄉村發展經歷了三個相互關聯的發展階段,就是從“鄉村裂變”到“鄉村蝶變”再到“鄉村聚變”的發展變化。
第一階段:“鄉村裂變”階段。在上世紀80年代初農村實行包產到戶的改革,使大鍋飯、大呼隆的農業集體化經營體制轉變為充滿活力的家庭經營體制,同時鄉鎮企業異軍崛起,個私經濟、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再到農民工進城務工創業,這樣的農村工業化促進了農民的分工、分業、分化,這種“鄉村裂變”是中國第一部改革的新動能。但是這種“鄉村裂變”也使得農村的優質資源流向城市和工業領域,使一部分農民、一部分農村先富了起來,另一部分農村則出現了農業邊緣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和“三留守”以及農村環境臟亂差等問題。
第二階段:“鄉村蝶變”階段。進入新世紀,針對“鄉村裂變”帶來的問題,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十六屆五中全會做出了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開啟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里程。浙江從2003年開始,在習近平的倡導和主持下,開展了以“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為抓手的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和統籌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提出和實施“新型城市化”戰略,強調浙江要走以人為本、城鄉統籌、社會和諧、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市化路子。到2008年,又提出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新目標、新方向。浙江的城鄉面貌由此發生了巨大變化。
第三階段:“鄉村聚變”新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這樣的東部發達地區率先進入了后工業化、后城市化時代和生態文明新時代。城鄉關系也出現了新變化,概括起來可以說進入到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聚變”的新階段。具體表現為城鄉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城空間融合發展,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多種所有制融合發展。這些東部發達地區率先出現了新一輪的城市人“上山下鄉”運動。隨著城市霧霾、污染等生態問題的逐漸嚴重和農村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優美的優勢得到凸顯,越來越多的城里人開始向往田園生活,到美麗鄉村去尋找鄉愁,享受良好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多的城市退休老人、文化人、投資人紛紛到綠水青山的美麗鄉村養老、養生、度假、休閑、健身、娛樂。還有越來越多的城里人作為新農人和農創客開始從事休閑農業和現代農業。許多城市房地產企業和商業旅游企業也開始尋找被農民放棄的空心村,把它改造成為度假村和民宿,還有發展美麗農業小鎮、健康農業小鎮。這種由市場導向的新一輪“上山下鄉”使城鄉發展進入到了“鄉村聚變”的新階段。這種城鄉融合和鄉村聚變催生出了新型的城鄉關系和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的新概念。

圖/金川
當前這種城鄉關系的新變化促使我們對下一步城鄉關系的演變發展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浙江統籌城鄉發展和“鄉村三變”的發展趨勢讓我們對城鄉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前些天,筆者在參加中農辦召開的專家座談會上,提出了城鄉生命共同體和城鄉命運共同體的新觀點,這些新觀點也得到了中農辦唐主任的認可。城市和鄉村確實是一個誰也離不開誰的生命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過去計劃經濟年代屬于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分割了這個生命共同體,造成了城鄉分割兩敗俱傷的不良后果。改革開發以來,統籌城鄉發展開啟了城鄉互促共進、相得益彰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境界。從社會歷史發展來看,城鄉是一個此消彼長、相互關聯的兩個社會經濟形態;從傳統哲學和文化上講,城鄉是一個陰陽相生相克、相輔相成、互為依托、互為存在的太極圈,城為陽、鄉為陰,工為陽、農為陰,城鄉融合優勢互補、互促共進;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來看,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期是農業文明時代,中國落后在工業文明時代,中國彎道超車是在后工業化時代,中國的重新崛起和偉大復興可能就在生態文明新時代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時代。城鄉融合和鄉村三變打開了中國鄉村復興的大門,可以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是建立在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鄉村復興”基礎上的。從城鄉生命共同體和城鄉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來看,一個國家全面的現代化就應該是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實現之時也就是中國現代化實現之時,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時。
城鄉生命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深刻揭示中國城鄉發展的內在規律性,也讓我們深刻的理解到中央提出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步推進的戰略,確實是一個英明的決策。這是消除歷史上形成的城鄉差別發展、城鄉分割發展、城鄉不平等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下一步的城鄉發展中要對原有的城鄉分割二元體制下遺留的體制機制、政策法律和思維慣性進行清理和梳理。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要把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和五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新型農業現代化、綠色化)同步推進作為十九大以后中國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的一條主線。
二是要把鄉村復興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美麗鄉村之后中國三農發展的一個新任務和新目標,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擺到重要的議事日程。鄉村復興工程涵蓋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大建設,可以概括為鄉村政治廉興工程、鄉村經濟振興工程、鄉村文化復興工程、鄉村社會和興工程、鄉村生態綠興工程。
三是要從城鄉生命共同體和城鄉命運共同體的認識,更加全面地把握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性,更深刻的認識在城鄉融合和聚變發展的背景下,中國三農的新內涵,賦予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以更新的內涵。新農業就是以全綠色化、整產業鏈、高科技、高附加值、強競爭力、多功能化為特征,具有全新的經營主體、經營模式、經營業態和經營功能,體現了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新農村以城鄉融合為基本特征,它既是農民的幸福家園,也是城里人的休閑樂園、養生公園和養老勝地,體現了美麗鄉村讓農民更幸福、也讓城里人更向往的新特征;新農民不再是戶籍意義上的農業人口,而是職業意義上的職業農民,就是習總書記最近講的愛農業、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英雄不問出處,農民也不問出身,它不限于普通的農業勞動者,城里的投資人、文化人和有意愿的工商企業主、大學畢業生等,只要熱愛農業、喜歡農業都可以成為其中的一員。新農業、新農村和新農人的出現,將會給中國鄉村帶來又一次革命性的變革和新生,并且將為中國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提供巨大的新動能。
四是要進一步推進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徹底消除計劃經濟年代遺留下來的以及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所制定的城鄉二元分割的體制機制和法律政策的影響。這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要從城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來重新認識、重新梳理相關的體制機制和法律政策,要從城鄉是一個生產共同體、消費共同體、投資共同體、社會共同體和生態共同體的新認識來推動城鄉戶籍制度、土地制度、財產制度、產權制度、公共服務制度、社會治理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構建起城鄉一體的戶籍制度、勞動就業制度,城鄉一體的房地產市場、資本交易市場,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制度和社會治理制度,真正賦予城鄉居民平等的公民權利、財產權利和發展權利,促進城鄉各種人才、資本、技術、文化、資源等要素自由流動,優化組合,進一步形成城鄉互聯互通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民創富的新局面。創造出由城鄉融合和聚變帶來的新動能,這將是“核聚變”所產生的氫彈爆炸一樣的更巨大的新能量,這種新能量的激發將是我國新常態下的巨大新動能。這種新動能也就是城鄉一體化背景下鄉村復興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動能。
作者為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委員、浙江省農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