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云鵬
[摘 要]P2P網貸平臺是一種依托于網絡的新型互聯網金融模式,它的產生為調節信貸市場的供求失衡提供了新的途徑,但其作為近年來的新生事物,在其發展中也伴隨著監管缺失、征信系統不完善、缺乏市場準入及退出機制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該行業的健康發展及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本文著重分析P2P網貸平臺的上述問題,并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健全征信系統、完善監管體系等防范對策。
[關鍵詞]P2P網貸平臺;法律風險;對策
一、我國P2P網貸平臺的發展現狀
近一個時期以來,隨著鑫琦資產、中晉投資、e租寶等公司接連出現兌付風險,P2P網貸平臺再一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P2P網絡借貸是通過互聯網金融信息平臺,為資金的投資方(出借人)與資金的需求方(借款人)建立借貸關系的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相比于傳統的金融機構貸款,P2P網貸平臺具有方式靈活、手續簡便、成本較低的優勢,其產生和發展一方面解決了從傳統金融機構貸款困難的大量小微企業及個人的融資需求,另一方面也為有財富增值意愿的投資者提供了投資渠道。
我國的第一個P2P網貸平臺是誕生于2007年的拍拍貸,自此之后,P2P網貸平臺憑借自身的優勢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據統計,截止2015年末,我國P2P網貸平臺的數量已經超過2500家,且數量仍在快速增長,但由于作為新興行業的P2P網貸平臺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有效監管,導致其兌付風險頻發,投資者的資金安全存在很大風險。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5年末,國內有500余家P2P網貸平臺發出現經營問題,跑路、詐騙等問題頻發,因此理清P2P網貸平臺的法律風險及探索規范P2P網貸平臺法律風險的相關對策已是迫在眉睫。
二、我國P2P網貸平臺的法律風險分析
(一) 監管缺失
首先是監管主體的缺失:自2007年我國首家P2P網貸平臺誕生至2015年,國家公權力對其一直沒有明確的定性,也沒有確定其行業歸屬并成立專門的監管機構。
其次是監管規則的缺失:雖然人民銀行在《意見》中對P2P的規定從“四條紅線”到“監管十條”再到“新七條”,每條都“看起來很美”,但界限模糊,沒有明確的實施細則,可操作性不強。行業也在呼吁銀監會的監管細則要盡早出臺,以維護金融穩定并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二)征信系統不完善
在P2P網貸平臺中個人征信信息是對借款人的身份信息、信用歷史及是否存在違約失信記錄等信息的記錄與評價,我國的個人征信體系建立時間較短,且缺乏系統性。
(三)缺乏市場準入及退出機制
目前我國的P2P網貸平臺只需按照《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在工商行政主管部門進行注冊,并按照《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及《互聯網站管理工作細則》的規定在電信部門進行備案即可設立,其注冊程序與其他形式的公司相比并沒有因為其“借貸中介”公司的屬性而有所不同,沒有最低注冊資本的相關規定,也沒有被金融監管機構納入管理范疇,這就使得設立P2P網貸平臺門檻很低,投資人及借款人無法對各類P2P網貸平臺的資質和實力進行甄別,極易導致投資人及貸款人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同樣的P2P網貸平臺目前也沒有基于保護投資人及借款人的淘汰制度。
(四)涉嫌非法集資罪等刑事犯罪的風險
目前運營的P2P網貸平臺因為其自身特性都要向不特定的多數人籌集資金并往往伴以高息回報的承諾,一旦P2P網貸平臺的資金鏈斷裂,經營者“跑路”,則很難判斷當時其在向不特定多數人吸收存款時是否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再有就是目前部分P2P網貸平臺為了擴大業務規模及盈利能力,除經營傳統的“借貸中介”業務外,還將部分債權進行包裝轉讓,通過對債權的期限和金額進行分割,利用P2P網貸平臺將債權重新組合后轉讓給不特定多數的投資人,并向投資人承諾高額回報,而最終的結果往往是P2P網貸平臺的資金鏈斷裂,經營者卷款“跑路”,投資人血本無歸。這實際是在合法債權市場之外的“地下版本”的債權證券化,上述兩類模式已與我國《刑法》中規定的“非法集資罪”及“集資詐騙罪”極為相似了。
三、我國P2P網貸平臺的風險防范對策
(一)明確P2P網貸平臺的法律性質
P2P網貸平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金融機構,它到底是“準金融機構”還是“信貸服務中介”?對于這個問題理論界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看法。對于“準金融機構”來說,目前并沒有法律上的定義。一般來說,準金融機構是指與地方經濟發展有密切關系,未納入國家金融監管部門監管范圍的,不具備國家金融監管部門發放的“金融許可證”,但從事金融業務的機構。
因P2P網貸平臺不是借貸關系中的主體而,因此,將其界定為“信貸服務中介機構”更加符合其本身的特性,也更有利于行業主管部門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規范。
(二)進一步健全征信系統
根據我國《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個人信用報告目前僅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各類銀行及消費者個人使用,P2P網貸平臺并未被列入使用者范圍內。
因此,若要保障P2P網貸平臺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就應當完善征信體系,將信用不良的使用者“擋在門外”:首先,應著手建立行業內部征信體系并制定統一的信用評價標準,建立黑名單互換機制;其次,要積極爭取與外部現有征信系統之間實現數據的共享與互換;再者,應當在制定內部征信體系的同時建立信用懲罰機制,讓失信者在行業內寸步難行,以保證客戶能夠珍視自身的信譽度。
(三)構建多層次的監管體系
1.加強地方政府監管。目前包括P2P網貸平臺在內的民間借貸網絡平臺屬于小型微型金融范疇,民間借貸區域性、地方化色彩非常強,且一旦出現問題,帶來的沖擊和影響也常常具有區域性。由于P2P網貸平臺的上述區域性,因而地方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才應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監管部門。
2.建立行業協會自律監管。行業協會專業性強,熟悉金融市場規律與金融活動的運作,與政府監管相比,其監管方式更加靈活,更貼近市場經濟規律,可以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建立行業自律組織負責制定行業行為規范,依托行業自律組織建立行業內的信息共享平臺,尤其是征信信息共享及行業黑名單公示制度,鼓勵行業協會成員共同遵守行業規范,以實現自我約束,從而實現自我保護。
3.完善企業內控機制。P2P網貸平臺業務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必須建立嚴格的內控機制以確保其運營的安全。從企業的內控制度建設方面來說,應制定詳細規章制度及完備的操作規范,從業人員也要得到很好的規范和監督,應定期考量其職業道德、法律意識及職業技能,對于違反法律法規及職業道德的從業人員應該列入“行業黑名單”使其不能在行業內執業,以確保P2P網貸平臺運營的安全性及穩定性。
四、結語
P2P網貸平臺是在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其發展雖然面臨著這樣那樣的風險與挑戰,但其對小微企業資金需求的滿足以及民間閑置資金的利用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規范民間借貸宜疏不宜堵。
本文通過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當前P2P網貸平臺存在的法律風險主要體現在外部的監管缺失、征信系統不完善、缺乏市場準入及退出機制及涉嫌非法集資罪等刑事犯罪的風險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的風險防御措施包括:明確P2P網貸平臺的法律性質、進一步健全征信系統及構建多層次的監管體系等。P2P網貸平臺需要明確的法律地位、需要各相關部門對相關制度和法律法規的完善、需要在健全的政策法規的指引下加強自我監管與約束,這樣才能營造出良好的民間借貸環境,引導P2P網貸平臺向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健康的發展,保障投資人、借款人及P2P網貸平臺的合法權益,從而更好地維護社會的繁榮穩定。
參考文獻:
[1]鄧建鵬.互聯網金融法律風險的思考[J].
科技與法律,2014,(3):421.
[2]李紹富. P2P成非法集資重災區[N]. 現
代快報,2016-7-29.
[3]何一峰,江翔宇.準金融機構監管現狀、
問題及對策初探[J].上海保險[J],2011
(6):8-10.
[4]李愛君.民間借貸網絡平臺法律制度的
完善[J]. 福州大學學報, 2011(6):107-
113.
[5]郭田勇. 民間借貸應雙線多頭監管[J].
高層視點,2011.11:7.
[6]吳弘,陳岱松,賈希凌. 金融法[M] . 上
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61.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