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金
近十年來,各行各業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無不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如果要挑一個最具活力且與大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則非金融行業莫屬。
從移動支付到眾籌,從互聯網理財到日常的水電費繳納,新金融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力量切實攪動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是最細微的需求,都在不斷被創業者挖掘出來。
正如某支付大佬回憶起他萌生創業想法一樣,十幾年前購買機票需要拿著大量現金的人,恐怕難以想象十幾年后的今天,就連菜市場的小商販,也有一個可供接受轉賬的收款二維碼。
同樣,十年前就算是最精明的理財達人,也不會想到有一天,強勢的銀行力量也會被新金融倒逼而放下身段。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井賢棟:螞蟻的開放戰略不走回頭路
“不管你是誰,手機里按一下,什么(款)都能付掉,這就是新金融。”關于新金融的目標,馬云說他的看法是,“任何一個老太太的權利跟工商銀行董事長權利是一樣的。”
從最早的支付寶、網商銀行到螞蟻借唄,螞蟻金服正出現越來越多的開放型業務,眾多金融機構也正逐步接入這些平臺。6月14日,螞蟻金服旗下的理財平臺“螞蟻聚寶”宣布升級為“螞蟻財富”,并正式上線向各類金融機構開放的“財富號”,同時,首度開放AI技術。
螞蟻金服的定位是一家科技公司,用螞蟻金服CEO井賢棟的話說,進入金融領域則是“一不小心”。
而今天我們也看到,只有數據和技術結合,加強對用戶的洞察和了解,才能開發出用戶真正需要的產品和服務。這在金融領域同樣適用,只有金融科技得以發展才能實現馬云所說的“新金融”,讓金融惠及所有人。在現場,井賢棟表示螞蟻金服所積累的技術能力,將全面向金融機構開放。
半年以來,螞蟻金服相繼宣布面向金融機構開放財富號、面向保險公司開放車險分。開放,成為螞蟻金服今年戰略的重要部分,具體開放什么?開放給誰?如何開放?
井賢棟在現場作出承諾:螞蟻金服的金融云計算、小額支付、風險管理、人工智能等能力以及信用體系,都將逐步開放給合作伙伴;螞蟻的開放不會走回頭路,只會更加開放,我們把相應的技術能力打磨好,成熟一個開放一個;面向所有金融機構平等地敞開大門,如果一定要說一個標準,那就是以創新和用戶價值作為標準。
這一次的“財富號”是一個高效的業務管理平臺,旨在開放螞蟻金服的專業金融鏈接能力,通過用戶連接、用戶畫像、精準營銷等一系列算法工具,幫助金融機構建立直連用戶的自運營平臺。14日當天,已有天弘、博時、國泰、建信、南方、興全、民生加銀共7家基金公司進駐“財富號”。此外,浦發、中信、興業等3家銀行也同期入住。
入駐之后,基金公司將直接面對海量潛在客戶。而對于銀行來說,財富號可以成為銀行網點、自有APP之外,銀行服務用戶的又一個通道。
螞蟻金服財富事業群總裁樊治銘透露,螞蟻財富的貨幣基金代銷渠道也一并開放。用戶在螞蟻財富上購買貨幣基金,除了天弘基金的余額寶,會有更多選擇。
如果說財富號的開放在預料之中,那么螞蟻金服全面開放AI能力則有些出乎意料。
在世界范圍內,人工智能正蓬勃發展,但它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還屬初級階段,潛力巨大。老牌頂級投行高盛和摩根大通不但宣布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更花重金布局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科技。而對于國內大量的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金融機構而言,AI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獨立進行核心能力的研發卻非常困難。
樊治銘表示,根據螞蟻金服的研究,AI的能力將從“理解用戶”、“優化投資策略”和“用戶與金融產品匹配”三個層面助力金融機構。
何為理解用戶?樊治銘舉例稱,以前金融機構了解用戶風險偏好一般是通過問卷,讓用戶自己回答,但很多人往往是“跟著感覺走”。而AI可以結合一個人的大量真實行為,結合投資心理學、行為金融學等多方面理論綜合判斷,結果更加準確。而理解用戶是為其提供合適的金融服務的第一步。
而AI更重要的能力,是通過豐富的產品特征與復雜的算法進行產品與用戶之間的匹配。據介紹,通過AI的觸達優化,螞蟻財富將產品曝光到交易下單的轉化率提升了99%以上。
而在智能投研方面,通過AI算法可以對金融產品進行深度分析研究,對全市場的信息進行深度的研究加工,幫助合作金融機構進行投資策略的優化。樊治銘透露,螞蟻已經與一些基金公司展開了相關的研究工作。
他還表示,自運營以及應用AI技術對于金融機會而言,最大的意義在于它們不再是拼渠道、拼價格,而是感知每個人的具體需求、推出千人千面、個性化的智能服務。
大數金融:要做銀行業的“Intel inside”
“中國不缺一家能賺錢的銀行,但缺少一家用技術手段推動銀行在小微貸款技術上迭代升級的金融科技公司。”7月7日,大數金融創始人兼董事長柳博宣布公司完成8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并談起團隊創業的初衷。
此次融資由PAG(太盟投資集團)、春華資本聯合領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全比例跟進,光大控股跟投,華興資本為獨家財務顧問。柳博表示,本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技術投入和新產品線的擴張。
素來低調的春華資本,對投資標的的選擇極為挑剔,去年9月聯手馬云投資百勝中國曾引發市場熱議。此番大手筆投資大數金融,是其繼投資螞蟻金服之后在國內落子的第二個新金融項目。
大數金融是一家為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在包括營銷獲客、風險評級、貸后管理等信貸流程中提供技術服務的公司,切入的是大金額個人無擔保貸款市場(戶均25萬左右)。這是目前小型銀行和眾多新金融公司缺乏能力、大中型銀行缺乏經驗或動力進入的細分領域,柳博稱之為藍海。
其對應的借款主體,正是中國實體經濟根基的數量龐大的小微客戶。因為缺乏抵押物和完整財務報表,小微客戶在傳統信貸中被認為“缺乏風險評估手段”,小微融資難也被公認為世界級難題。
“難”背后是一系列復雜的原因,要解決這一行業難題,需要獨立的第三方打造一個開放的體系,并調動傳統金融機構參與其中。柳博團隊站了出來,嘗試用 “數據化風控+信貸工廠”模式來解決。
“中國的普惠金融不可能完全依靠社會力量去做,因為它們體量相對太小。通過技術降低傳統金融機構開展小微業務的風險和成本,將他們服務小微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是一條更具現實性、行之有效的路子。”柳博解釋道。
數據驅動的風險管理技術,過去僅被應用于信用卡和小金額的消費信貸業務,柳博團隊將其首次應用于大金額的個人無擔保貸款上,并稱之為“第三代小微貸款技術”。
據大數金融聯合創始人、資深副總裁王海龍介紹,這套技術背后是理念的顛覆和大量歷史數據的積累,有非常強的進入壁壘。
據了解,這一技術已應用在2000多億個人無擔保貸款的發放上,且歷經8年經濟下行周期的考驗。大數金融成立不到三年時間,已在北上廣深等20個城市開設分公司,并和北京銀行、廊坊銀行、廣東華興銀行等超過25家銀行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系。
傳統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牽手,是國際金融業流行的趨勢。日前在國內“BATJ+工農中建”(螞蟻金服與建行、百度與農行、京東與工行、騰訊與中行分別牽手)更掀起一股熱潮。
這套“超越”的技術背后是一支明星團隊,他們將自己定義為“超越者”。創始人柳博是中國多項按揭及個人信貸產品的原創者,也是中國房屋產權保險模式的設計者。曾任平安銀行總行零售總監、原深圳發展銀行總行零售銀行代理條線長,2005年回國前曾任美國最大的按揭公司之一AMERIQUEST的運營中心持續改進部主管。
聯合創始人陳志堅和王海龍分別是原平安銀行總行零售風險管理部副總經理、原平安銀行總行零售貸款部負責人;創始團隊成員幾乎都是一路追隨他從深發展、平安銀行再出來創業的“老部下”。后續加入的首席風險官漆瑾聲,曾任美國銀行風險高級副總裁、花旗銀行信貸風險副總裁、摩根大通銀行市場部副總裁;首席信息官張思明,是原微眾銀行IT副總經理,曾任順豐IT架構和運營總監、平安科技數據庫技術部總經理。
“無論是新金融還是Fintech,都要回歸金融的本源,其核心在于對風險的管理。”紅杉中國基金創始合伙人沈南鵬表示,最早決定投資大數金融,并連續跟投,就是因為團隊骨子里,有著金融嚴謹的基因。
回顧大數金融成立三年來的融資過程,不可謂不順利。2014年7月成立,當年12月即獲得紅杉資本1億元投資;2015年11月再完成由PAG領投的B輪5億元融資;并在2017年6月完成C輪融資,實收資本超過14億元。
截至當前,大數金融通過技術服務輸出、協助商業銀行發放的小微貸款余額超過100億元,開業以來核銷前的累計不良率為2.3%;核銷后的實際不良率僅為0.6%。
正如王海龍所說:“我們嚴格地站在銀行背后。”談及未來,他表示,PC行業里有“Intel inside”,大數金融要把“數據化風控+信貸工廠”模式打造成“inside”,嵌入到越來越多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大數金融的愿景是,第三代小微貸款技術,能成為解決小微貸款難的行業性解決方案。
(財視傳媒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