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宏
電視民生新聞從其誕生到成為各類媒體的寵兒,前后不到十幾年的時間,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其他各種新聞類型,也正是這樣快速的發展,讓民生新聞的變化軌跡,更顯得清晰而有規律性。本文以黑龍江省創辦最早的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新聞夜航》為例,以它的發展歷程來看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變化。
創建于1999年的《新聞夜航》節目,是中國開辦的最早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之一,當時在黑龍江衛視播出,那時,省級衛視還沒有民生新聞,但中央臺的《焦點訪談》和《東方時空》都已經如日中天了,夜航向這兩位老大哥學習和借鑒了很多,也很快就有了“黑龍江的焦點訪談”之稱,這也是當時很多民生新聞的起步模式——學習《焦點訪談》,以監督報道起家,迅速得到百姓認可。
一、報道內容的變化
我記得2002年,我大學畢業那年,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那么真切的沖突:一名拖欠工資的老板,面對前來討薪的農民工,幾個巴掌扇了上去,連踢帶罵,把工人趕進了寒風里。巧合的是,這篇報道,后來成了我參加電視臺招考的一道論述題。剛參加工作的那兩年,這樣沖突激烈的討薪類型報道,一直占據著每年春節前的一兩個月中節目的重要時段??墒乾F在,這樣的矛盾沖突不可能有了,不是拍不到,而是很少存在。因為這幾年,國家和地方都相繼出臺了越來越完善的法規制度,比如審批項目時必須繳納農民工工資保證金、簽訂農民工勞動合同等等。隨著法律制度的完善,同樣的題材,現在采制的新聞是另外一個樣子:公安和勞動保障部門聯合執法,強制執行回企業拖欠的農民工工資,樂呵呵的農民工們捧著一沓沓人民幣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十幾年間,我覺得這就是民生新聞的重要變化之一——報道內容的變化,曾經不可調和的矛盾,曾經的對立關系,被日漸完善的制度所取代。那些年我們一起經歷的不作為、不完善、不科學等等,都在改善著,在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著。
二、選題標準的變化
在經歷了最初的風光和百姓的拍手稱贊后,很多民生新聞進入了瓶頸期,生活中的矛盾沖突不像早些年那么集中和激烈了,能監督到的,只剩下了跑冒滴漏,能成為突發事件的,只有火災和車禍,于是,出現了很多漏水記者、馬葫蘆記者、車禍記者等等。在社會、在業界,也有人提出,雞零狗碎、雞飛狗跳、雞鳴狗盜已經成了民生新聞的代名詞。觀眾看著覺得不過癮、沒意思,政府也覺得可有可無,助不上什么力,有些實力不強的、轉變不夠快的民生新聞就死在了這個時候。那段時間,《新聞夜航》也面臨同樣的困境,同質化節目的競爭越來越大,觀眾的滿意度有所下降,選題的標準越來越不明確。于是,節目重新探討了到底什么是民生:民生的民,不用說了,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了,民生的生,被分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生活,生活里的大事小事;第二層意思是生命,講的是情,第三層意思是生存,它說的是理,道理的理。選題也確定了“三有”標準,有用、有趣、有情。夜航曾經的一位制片人提出過“花籃工具箱”的理論:早期的夜航是一把匕首,見血封喉、一招斃命,后來發展出了鮮花,代表表揚,再后來鮮花分為了多種多樣,不同的花語代表著不同的感情,匕首也變成了工具箱,多出了鉗子、鑷子、扳手等等。一句話,觀眾需要什么,節目就給出什么。這其實就是民生新聞變化的第二個方面——選題標準的變化,從選題生活化到公共化。
三、多樣性變化
民生新聞走在今天,其實又對民生有了新的注解,那就是大民生,國計民生。曾經的理論認為,民生新聞和時政新聞是反義詞,民生新聞是給老百姓看的,時政新聞是給領導看的。其實不然,老百姓最關心的正是國計民生的大政方針,到底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什么樣的實際影響,經濟的發展變化,落到實處是什么樣的,新聞怎么好看,他們該如何發聲。于是,民生新聞再次有了新的變化,而且,這次的變化不再單一,而是多樣性的。這一次的變化可以總結為四個“動起來”。
第一動是互動——借勢新媒體實現互動
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就已經達到7.1億,其中手機網民6.56億,以前說互聯網改變了生活,現在甚至可以夸張地說,互聯網成了生活。新媒體年輕化、傳播快、受眾廣、互動強、易回看等特點被廣泛接受,傳統媒體受沖擊是必然的,因此如何利用新媒體,用全媒體、融媒體的思維去做節目,去做影響力成了新的命題。
第二動是活動——主題性策劃與活動結合
從前的民生新聞往往因為視角的局限,更多關注于平面化、微觀的社會民生,這也就把民生新聞做小了,這幾年,《新聞夜航》也一直在回歸新聞本位的道路上重新樹立以民為本以生為綱的大民生視角,提升節目品質,將報道與活動結合,讓報道更具有直觀性和體驗性。如將年度推廣活動《夜航社區行》與系列報道《走讀黑龍江》相結合,實現“文藝搭臺,經濟唱戲”的社會效果,讓健康理念和綠色體驗融入百姓生活中去,同時也在保證活動有內容、有品質的基礎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做到兼顧。
第三是聯動——部門合作聯動改進監督方法
監督報道可以說是民生新聞的一把雙刃的利劍,使用不當傷人也會傷害到自己。實現合理化、科學化的監督必須加強記者戰線建設,實現媒體與監管部門的聯動效應。
第四個動是生動——貼近百姓加強服務意識
新聞的權威不是冰冷生硬的,需要有趣的價值和生動表現?!缎侣勔购健饭澞康男掳鍓K——《周三試驗田》,定位就是在新聞的框架內做生動有用的新聞。它將新聞的熱度、調查的深度、實驗的生動性和生活的服務性有機地融為一體,在內容上由社會熱點+新聞調查+實驗現場+生活服務四個部分組成,以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話題為線索,以有料、有趣、有用為新聞選題標準,增強了信息的有用性和服務性,受眾更容易接受。
最后,民生新聞雖然幾經變化,但不變的是“以民為本”。我們所關注和所服務的對象,始終是人民大眾,民生新聞的變化,也是隨著百姓生活的變化、社會的發展、需求的不同,而產生的變化,說到底,最核心的關注內容決定了民生新聞的變化走向。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