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奧+張海滿
摘 要:網絡背景下成長的中國青年大學生的道德水平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也直接影響我國網絡社會化建設的道德基礎。要讓大學生不斷適應網絡生存需要就必須在網絡空間中形成和諧的網絡道德環境。本文從分析當前網絡道德文化開始,分析了青年大學生在網絡中道德水準下降的原因,并給出了自己提升青年大學生網絡道德的途徑。
關鍵詞:青年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原因;途徑
網絡道德雖然沒有同法律一樣的強制約束力,但也是人們在進行網絡活動中必須要遵守規范。道德是由一定的社會關系所決定并形成,以善與惡為評價標準,依靠傳統習慣和輿論力量來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行為。網絡道德是伴隨著互聯網發展而來的一種新的道德道德,同道德一樣也具有規范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行為的作用。作為互聯網使用的重要力量青年大學生,非常有必要在他們中間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學生腦海中樹立網絡道德責任意識。
1 網絡道德概述
網絡在加強人際交往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人與人在網絡交流的過程中,必須對一些文化和倫理進行取舍和辨別。在網絡這個海量信息的收索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庸俗和低級的信息,青年大學生必須有著去偽存真和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主動參與到健康向上的網絡活動中,傳遞主旋律正能量。因此我們從網絡生活中可以歸納出青年大學生必須遵守的網絡道德原則有安全、誠信、公開、公正、互助。
2 當代青年大學生網絡道德存在的問題
(1)網絡不文明現象突顯。由于網絡具有相對自由的空間,所以青年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行為大量發生。信息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社會,網絡主體可以在網絡中創造一個新的自我。網絡上的交流沒有現實社會中的法律和輿論的制約,人性中丑惡的一面在網絡中暴露無遺,例如在網絡論壇中的灌水行為,出現了造謠、謾罵、臟話等現象。由于沒有規則的約束傳統道德失去了管制的領域,因此網絡時代青年大學生往往出現了道德缺失的行為,直接導致網絡道德情感的弱化現象比較嚴重。
(2)情感的淡化和人際關系出現疏遠。現實中青年大學生有著繁重的就業壓力,通過網絡這個虛擬平臺的發泄,但是長此以往在網絡中的發泄,必然會沉溺于網絡,不僅會到來現實中與家人和朋友的關系疏遠。同時網絡是虛擬的,一個人可以扮演很多種角色,每一個角色都不需要遵守現實社會中的扮演規則,各種缺乏真實的言論,使得人情變得冷漠,正義感和道德感缺失,導致做人的基本道德判斷能力也全部喪失。
(3)青年大學生常出現學術行為不端。互聯網中有著海量的資源,通過互聯網全球信息與分享變的簡單和高效,讓文字處理和加工變得方便。在大學中青年學生隨意的下載網絡學術資源,通過把網絡上的學術成果簡單的改頭換面變成了自己的學術成果,甚至在入黨申請書中出現了大面積的雷同現象,這種違背學術道德的現象在大學中已經出現了很久,一方面加劇了學術腐敗,另一方面學生的學業水平也出現了大面積的滑坡。
3 青年學生出現網絡道德問題的原因
(1)內在原因。青年大學生在學校內有著很多的空閑時間,互聯網網絡平臺這個開放性的平臺給了青年大學生一個很好的揮霍時間的空間,并成為了青年大學生寄托情感的港灣,平時生活中的不愉快和寂寞都在網絡中得以宣泄。青年大學生有著很強的表現欲望,很多青年大學生得意于計算機技術的表現和顯露,在通過各個途徑得到計算機技術后充當“黑客”,對互聯網用戶進行攻擊并竊取秘密。
(2)外在原因。由于有的高校不注重青年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導致學生網絡道德得不到教育。網絡使得青年大學生思維由一維向多維轉變,青年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轉變,對世俗的看法發生了革新。高校教育管理缺乏從根本上引導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學生在進入高校后缺乏家庭的管理,使得青年大學生的網絡沉溺越發嚴重,嚴重到影響學生學業完成,因此在學生教育中家庭也要發揮一定的作用。
4 提升青年大學生網絡道德的途徑
發展青年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是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塊重要領域,也是網絡發展的必然趨勢。網絡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已經讓網絡德育開展顯得尤為重要。
(1)德育為主,發揮網絡德育的關鍵力量。首先高校要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網絡時代是不可逆的教育者要著力培養大學生在網絡時代面臨信息和道德沖突,能夠進行自我道德判斷和選擇并且具有創新能力,并反哺未來社會的道德進步。 其次,要加強專業化的網絡道德教育隊伍建設。隊伍成員要增強網上教育的意識,積極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最后,要豐富教育內容。在教育工作中,我們應該拓展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宣傳網絡法律知識,傳播優秀的網絡文化,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進行。
(2)加強自律,提高青年大學生的網絡自律意識 。網絡社會的發展,網絡道德的建設,迫切需要培養大學生的自律意識,發揚自律精神。網絡帶來自由的同時,肩負的道德責任感也就越大,這時更需要大學生發揮自律精神,在網絡的空間,明確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做到自己對自己的行動負責、自己管理自己。我們要提高網絡道德認知、培養網絡道德情感以及鍛煉網絡道德意志,確立網絡道德信念,最終我們要養成網絡道德行為習慣,這是大學生實現網絡道德自律的歸宿點。
(3)加強監管,優化網絡道德社會環境。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網絡雖然具有虛擬性,但其生存和發展同現實社會一樣需要秩序的保障。而要保證互聯網良好的秩序環境,單憑道德是不行的,還必須用法治。 同時,政府作為網絡監管的主管部門,應加強對網絡的監管,過濾網絡入口信息,對其進行嚴格的控制和檢測。針對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大量出現,可以借助各類軟件對青年大學生作業和論文做好甄別工作,倒逼青年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的自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