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階段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成為鮮明特征。2013年我國成為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2016年我國機器人安裝量超過全球新增工業機器人數量的30%。工業機器人帶來的立竿見影的效率提升,顯著高于勞動者日積月累、精雕細刻的效果,花錢買機器還是培育人,選擇往往傾向于前者。在機器與人的較量中,也許很難再產生雙手指紋被磨去的鉗工大師,今后技能人才的競爭優勢要加快轉到以人為本的創新上。
建設質量強國,企業是主戰場。高技能人才成長于企業,施展才華、創造財富、揚名立萬的舞臺也在企業,因此企業必須承擔培養產業工人的主體責任。特別是國有企業要用好用足國家政策,通過崗位練兵、崗位培訓、勞動技能競賽、建立職工創新工作室、勞模創新工作室等方式,開展多層次、多樣化培訓,在收緊人員進口的情況下,積極提升現有人力資源素質,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加快形成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技能人才隊伍。

中原油田采油六廠“油田工匠”高級技師許克新(左三)與青工一起探討設備技術革新項目。趙奕松 攝
企業要加強與職業院校的合作,積極探索“工學結合”“廠學結合”“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實體經濟與技能教育、技能培訓形成良性互動,打造百年老店和中國的“隱形冠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素質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業之本。無論從事什么勞動,都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在工廠車間,就要弘揚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個零部件,生產優質的產品。”可見,我們不能脫離具體的工作來空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劍指浮躁取巧心態,著力點是打磨細節,承載的是工藝質量,追求的是盡善盡美,體現的是愛崗敬業,是我們這個時代確實缺少、應當大力弘揚的。
但是,目前工匠精神在話語體系上有泛化、失焦的趨勢,有時候,超越細節、承認不完美也是必要的。比如,企業經營管理者更應倡導敢于冒險、善抓機遇的“企業家精神”,科技人員更應倡導敢于探索、勇攀高峰的“科學家精神”。同樣,我們研究工匠精神,也不能滿足于勵志的“心靈雞湯”,而要真正研究相關行業改革發展的大勢,關心產業工人的職業成長通道、報酬收入和社會地位這些現實問題,這才是“三嚴三實”和“實干興邦”。
力,關鍵在于肥沃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講好三百六十行的狀元故事,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學得一技之長、筑就立身之本。同時,國家應加大對各類技能人才的表彰獎勵力度,加快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風尚,進一步濃厚鼓勵創新創造的氛圍。
重視產業變革的深刻影響
產業變革時期,弘揚工匠精神,需要前瞻視野和更多耐心。對于具體的從業者來講,只有職業上安穩、心態上安全、生活上安定,才能心無旁騖地精進技藝。根本上,工匠精神產生于對美的渴求,而非生存競爭的壓力和被剝奪一切的恐懼;匠心需要不忘初心、長期沉淀,建筑于十幾年、幾十年的專注基礎之上,無法短期速成。比如,日本的職人精神就是建立在終身雇傭制基礎之上的,這才有工匠精神、精益生產以及二戰后日本制造業的崛起。
集團公司辦公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