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茗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剛入小暑,又有“小暑小暑,有米不想煮。”的說法,古人總結出來的話,總那么詼諧又生動。天一熱,人就食欲不振,像干枯了的蓮葉。就想找個清涼池子,一下鉆進去,不再出來。冷飲、冰棍一根根吃下去,好像就涼快了嘴,冷氣鎖在五臟六腑里,熱氣還排不出來,時間久了,脾胃要遭殃。昨天傍晚去買涼皮兒,看見鋪子里的人也都是吃些涼粉、稀飯之類。這個時候,酸梅湯就該登場了。
酸梅湯有上千年的歷史了。《紅樓夢》中,寶玉挨打后,請求賈母“只嚷干渴,要吃酸梅湯”。酸梅湯,單叫這名字,舌尖就開始分泌唾液了。第一個字就是“酸”,第二個字“梅子”也是酸的,哎呦,條件反射,滿嘴里都是唾液了。光咽口水不行,還是自己來熬一鍋吧!
先說原料,酸梅湯都是中藥熬成。有烏梅,也是主料,然后是山楂、陳皮、甘草、草豆蔻,按照4∶2∶1∶1∶1比例放入砂鍋內,不要用鐵鍋,因為鐵分子會破壞中草藥的效力。加滿水泡半個小時,注意一定要泡,否則最后熬出來的湯汁顏色很丑,味道也打折扣。放在爐上,小火熬煮半個小時即可,濾出湯汁,待砂鍋變涼,再加入三分之二的水,二次熬煮,為的是把藥材的效力全部釋放出來。這時滿屋子都飄著中草藥的味道,我像個煙鬼似的,閉著眼睛慢慢吸著。老媽和女兒卻皺著鼻子,只大聲嚷著:“難聞死了,一股老中藥味!”我卻不厭其煩的坐在爐邊,看著火,好像古時廚房里的粗使丫頭給大小姐二公子煎藥,就差手里沒拿一個蒲扇了。
中國是藥食同源,很多食物既能吃,也可入藥。比如最常見的陳皮,山楂,蓮子,老姜。做菜熬湯的時候,加點中草藥進去,既養生又調味,何樂不為?古人給我們留下這么多寶貴的生活財富,現代人卻置之不理,甚至嗤之以鼻,一股腦的抱西人之長毛大腿,“哎呀,還是西藥好!”“又感冒了,打點滴去!”“胃里長東西了,切!還剩三分之一,能活。”中藥講“調和”,臟器出了問題,就慢慢調理,使之恢復本來的功能。西醫上來就說“殺菌、殺毒”,不行就“切除”,字字見刀!刀刀見血!五臟乃是一個整體,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隨便就那么摘掉了,切沒了,就像五指少了一根、兩根,再也沒有五指的合力大。您說,您還能頤養天年嗎?
羅嗦的有點遠了,酸梅湯這時也應該好了。熄火、晾涼,最后一個步驟,加冰糖。喜歡酸的,您就少放點,喜歡甜的,拿就多來幾塊。然后找幾個空瓶子,灌滿,放入冰箱。隔天清早兒,您就能喝到這從古時候傳下來的,生津止渴的,祛暑送涼的,除煩安神的神仙水了。孩童尤為喜歡。
從買料、浸泡、熬煮、放涼,需耐心等候10幾個小時,才能喝上眼前這碗正宗的、深琥珀色的酸梅湯。一切美好的食物,都是時間與汗水的烹煮。超市里有賣的瓶裝酸梅湯或是酸梅粉,非常方便,回來溫水一沖就能喝。先不說味道如何,沒有了其中勞動參與的過程,那湯水便少了很多回味和沉淀。如果人的生活都以快捷、便利為坐標,如果飲食只為了充饑解渴,那我們與騾馬何異?人們總說“不問耕耘,只為收獲”。其實耕耘本身就是一種收獲啊!人有四肢,不就是為了勞動嗎?
“酸梅湯被譽為‘清宮異寶御制烏梅湯,后來傳入民間,于是大街小巷,干鮮果鋪的門口,隨處可見賣酸梅湯的攤販。攤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間熬得),掛一幅寫著‘冰鎮熱水酸梅湯的牌子。攤主手持一對小青銅碗,不時敲擊發出錚錚之聲。路人大有望梅已自解渴,聞聲已自清涼之感。一碗下肚,暑氣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