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方榮++張翔++曾明
中圖分類號:G849.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7-000-02
摘 要 觀察功能性核心訓練對女子高爾夫隊員功能動作篩查(FMS)測試和專項技能水平的影響。在高校女子高爾夫球隊的專項訓練課后增加為期六周的功能性核心訓練計劃,訓練前后分別采用FMS測試和專項技能測試對隊員的身體功能動作模式和專項技能水平進行測評,并對運動損傷的患病率進行了調查。執行訓練計劃后,隊員們在擊球距離、擊球成功率和單輪比賽的平均成績上都有顯著的提升;全隊運動損傷患病率下降了21.5%。功能性核心訓練能有效提升身體功能動作的穩定性,促使機體更有效地完成高難度的技術動作,有助于增強高爾夫運動中所需要的力量和控制能力,能起到提升運動成績并預防運動損傷的作用。
關鍵詞 功能動作篩查 功能性核心訓練 高爾夫
高爾夫運動雖沒有直接身體對抗,但持續時間長,體能和精力消耗大,揮桿擊球時對動作的爆發力及身體的平衡和控制能力要求極高。由此嘗試在女子高爾夫隊員的專項訓練中引入FMS測試,根據測評結果設計出系統的功能性訓練計劃,并進行了為期6周的系統訓練,用于改善隊員們身體功能動作的局限性,提升專項綜合技能水平。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女子高爾夫代表隊隊員14名,平均年齡20±1.5歲,專項訓練年限2.5±0.5年。
(二)研究方法
1.FMS測試和評估
功能動作篩查(FMS)是一個預測系統,使用FMS標準測試套件,參照功能動作觀察積分標準,進行七項動作測試。滿分21分,單項得3分為優良、2分為達標、1分為存在缺失、出現疼痛得0分。
2.專項技能測試和評估
在高爾夫練習場200~260碼之間設一個寬40碼的長方形目標區域,每名隊員運用1號木桿擊打10顆球,記錄每次擊球的距離和成功率;通過參加校際對抗賽檢驗綜合專項技能水平。
3.功能性核心訓練計劃
據第一次FMS測試評價結果及隊員在功能動作上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設計一套功能性核心訓練計劃,并將該計劃安排在每次專項訓練結束后進行,為期6周,共36次。具體如下:
(1)基本旋轉(雙手水平持球桿):小轉邁步×20、大轉邁步×20、舉桿過頭邁步×20、舉桿劃8字邁步×20;基礎運動量:2組,每組重復80次;重復以上動作為熱身運動。
(2)核心訓練(橡皮拉力器):屈伸×20、轉動×20、猛揮×20、大圈轉×20;四肢交替爬行一圈(30m)基礎運動量:重復80次;低運動量:2組,每組重復80次;中等運動量:3組,每組重復80次;大運動量:4組,每組重復80次。
這組動作可以單獨或在他人幫助下完成,橡皮拉力器需固定在安全機架上。
(3)傳遞球桿(雙手水平持球桿):站位轉身傳接球桿×20;半切轉動揮桿×20;坐位V型左右揮桿×20;獨立球桿坐起×10;對側肢體同步爬行一圈(30m)基礎運動量:重復90次;低運動量:2組,每組重復90次;中等運動量:3組,每組重復90次;大運動量:4組,每組重復90次。
(4)旋轉球桿(單手握桿):站位體側旋轉球桿×40;站位體前旋轉球桿×40;向前行進間左右交叉旋轉球桿×40;向后行進間左右交叉旋轉球桿×40;站位左右交替屈體旋轉球桿×40;同側肢體同步爬行一圈(30m)。基礎運動量:重復200次;低運動量:2組,每組重復200次;中等運動量:3組,每組重復200次;大運動量:4組,每組重復200次。
(5)全身式揮桿(雙手水平持球桿):前后弓步舉桿過頭并腿體前屈×12;側弓步舉桿過頭并腿體前屈×12;斜向45度弓步舉桿過頭并腿體前屈×12;站位舉桿過頭側跨步旋轉屈體×12;上下肢體交替同步爬行一圈(30m)。基礎運動量:重復48次;低運動量:1組,每組重復48次。
動作要求并腿同時雙手持桿觸及腳尖,這組訓練可以刺激神經系統,并訓練最大爆發力;因為疲勞不利于爆發力訓練,故上述練習不以量取勝。
4.數據統計
所有數據均使用 SPSS20.0 統計軟件包和Microsoft Excel2003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二、結果
(一)功能性核心訓練前后功能動作篩查(FMS)測試結果對比
在執行功能性核心訓練計劃后,隊員們在轉動穩定性、軀干穩定性俯撐和前后分腿蹲三項測試中功能動作表現有非常顯著的改善(P<0.01);在主動直膝抬腿、過欄架步和深蹲三項測試中功能動作表現有顯著的改善(P<0.05);但在肩部靈活性測試中未見顯著性改善(P>0.05)。
(二)功能性核心訓練前后專項技能測試結果對比
在執行功能性核心訓練前后分別在練習進行了1號木桿擊球測試,結果統計數據發現隊員們1號木桿的平均擊球距離增加了12.07碼,1號木桿的擊球成功率提升了7.8%;全體隊員在訓練第6周參加了校際對抗賽,18洞平均桿數比訓練前降低2.14桿。
(三)功能性核心訓練前后運動損傷調查結果對比
訓練前女隊員們運動損傷的發生區域主要集中在軀干核心部位,肩胛骨和腰部患病率達到28.6%,訓練測試過程中新增了1例手腕處的損傷是比賽中處理特殊球位所致,身體其它部位的運動損傷都得到了有效預防和控制,訓練后運動損傷患病率下降了21.5%。
三、討論
在第一次FMS測試中女隊員單項功能動作模式的達標率呈現顯著差異性,其中主動直膝抬腿、肩部靈活性、前后分腿蹲、深蹲的達標率為100%,過欄架步達標率為93%,轉動穩定性達標率為43%,穩定性俯撐的達標率僅為7%(如圖1所示)。
分析測試結果表明,女隊員的四肢靈活性和協調性優勢明顯,但核心區域和四肢的力量嚴重缺失,在完成組合動作時能量輸出不足,動作缺乏爆發力,且身體姿態的穩定性表現一般。因身體核心力量和控制力不足,致使隊員們在啟動揮桿時無法有效的激發核心區域前后、左右的肌群協同參與完成動作,此時髖部及下肢旋轉的能量無法有效傳遞至上肢及球桿,為獲得盡可能快的揮桿速度,機體會自動采取補償措施,激發肩和上肢的肌群主動做功揮動球桿加速,而后背、髖部及下肢處于被動旋轉狀態,揮桿動作鏈中各環節無法實現同步性,揮桿動作模式失去了平衡。揮桿過程中軀干脊椎角度易上下起伏,造成擊球時桿頭先砸地再擊到球;肩和上肢過于主動發力參與揮桿,致使頸部肌肉緊張,下桿過程中頭部隨雙肩過早轉向目標方向,造成揮桿軸心在擊球時偏左,形成左直球或右曲球;同時肩和上肢肌群旋轉收縮的能量會反向傳遞,收桿過程中表現為右腳踝關節向外翻轉,身體無法控制平衡,致使左側肩胛骨、腰部、膝關節及踝關節在收桿旋轉過程中承受過大的壓力,造成了運動損傷的發生。
通過6周的功能性核心訓練后,隊員們在轉動穩定性、軀干穩定性俯撐、前后分腿蹲、主動直膝抬腿、過欄架步和深蹲六項測試中的平均得分都有明顯提升,特別在轉動穩定性和軀干穩定性俯撐兩項測試中的平均得分分別提升了34.97%和59.81%,說明核心訓練可發展腰—骨盆—髖周圍合適的肌肉比例,保持軀干前后、左右、上下的力量和功能平衡,增強神經—肌肉控制能力和軀干的穩定性,提升機體動態運動時對身體姿態的控制,核心肌肉在運動時起到維持身體結構,穩定身體姿態的作用。另外,訓練后隊員們在肩部靈活性測試中的平均得分下降了7.95%,主要原因是第一次測試中肩部靈活性達標率為100%,糾正訓練計劃以功能性核心練習為主,忽略了肩部柔韌性練習。
測試結果顯示,訓練后隊員們在擊球距離、擊球成功率和單輪比賽成績上都有顯著的提升。隊員們的運動損傷都得到了有效預防和控制,僅在比賽過程中新增了1例急性運動損傷,其中肩胛骨和腰部患病率下降了50%,訓練后運動損傷患病率整體下降了21.5%。說明穩定的核心肌群能將從身體下肢和骨盆產生的內力加強并傳遞到上肢,加強功能性核心訓練即可提升高爾夫揮桿動作模式的穩定性和能量傳遞效率。同時穩定的核心能使機體承受瞬間變化下的各種身體姿勢,能有效預防和降低運動損傷的發生幾率。
四、結論
功能性核心訓練能有效提升身體功能動作的穩定性,促使機體更有效地完成高難度的技術動作,有助于增強高爾夫運動中所需要的力量和控制能力,能起到提升運動成績并預防運動損傷的作用。
基金項目:2017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7C0928);2015年湖南省體育科學學會課題重點項目(2015HN020);2015年度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校級科學研究重點項目。
參考文獻:
[1] Gray Cook.動作—功能動作訓練體系[M].張英波,梁林,趙洪波,譯.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1-3.
[2] 孫莉莉.美國功能動作測試(FMS)概述[J].體育科研.2011.32(5):29-32.
[3] 扆錚,尹軍.對“功能動作訓練”之“功能動作篩查”的審視與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3.29(3):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