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茹
民族大團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為了防范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分裂破壞活動,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加強對全社會的民族團結教育在當今尤為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就是要對全社會加強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國家民族法律法規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教育。應通過教材教學、時政教育、利用本土資源教育等途徑,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民族團結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活動,我認為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滲透民族團結教育。
一、在教材教學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
民族團結教育在現行四個思想政治必修教材模塊中都有體現,教師應當進行恰當整合,使民族團結教育滲透于日常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做到經?;?、長期化,才能實現潤物無聲、春風化雨的教育效果,更好地達到提高學生維護民族團結的思想政治覺悟的目的。如在必修一《經濟生活》中,學習收入分配公平、財政作用、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建設等內容時,可聯系國家在財政支出方面向民族地區傾斜,加大科教文衛和社會保障支出,加快云南發展,提高云南人民生活水平與社會保障水平等事實,使學生體會國家對民族地區人民的真切關懷,從而增強民族團結意識。
二、在時政熱點教學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
國內外重大時政是思想政治課的重用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教育的重用途徑,是課堂教學的新鮮血液,否則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生命力。我充分利用時事政治,抓住一些重大事件,從第一時間感受社會問題,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的習慣,把自己的成長與祖國的命運聯系起來。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境內外敵對勢力始終沒有停止對我國的分裂破壞活動。尤其是近些年來,境外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國際恐怖勢力和境內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瘋狂進行分裂中國的違法犯罪活動。2008年拉薩“3·14”事件、2009年烏魯木齊“7·5”嚴重暴力犯罪事件發生后,我及時組織學生觀看新聞聯播,查閱大量資料,結合歷史事實進行講解,及時揭露了達賴等境內外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的暴行和分裂中國的罪惡行徑,并做了一個專題,深入分析他們在意識形態領域向我國進攻,國際上“泛伊斯蘭主義”“泛蒙古主義”與“泛突厥主義”思潮泛濫,“藏獨”“疆獨”分子猖獗,并利用各種途徑日益向我國境內進行思想和文化滲透,使同學們提高警惕,體會到維護民族團結的責任感。通過學習時政資料《波黑民族紛爭的悲劇》《蘇聯解體》等,讓學生結合思想品德有關內容和國際國內的實際,進一步認清了民族矛盾的根源、后果,從而增強了學生對民族團結重要性的認識。
三、充分挖掘本土資源滲透民族團結教育
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有52個少數民族,楚雄是全國僅有的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元謀有20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人口的40%,全校每個班級都有來自山區的少數民族同學。進入我校學習的少數民族學生,大都來自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的貧困山區。這些學生普遍具有誠實、樸素、直爽、求知欲望強等優點,校園里不時閃現他們穿著民族服飾,說著我們聽不懂的家鄉話,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每年的元旦文藝晚會上,同學們跳著彝族的跌腳調、祝酒歌,佤族的竹竿舞,傣族的孔雀舞,悅耳的音樂,優美的舞姿,真是一場各族人民大聯歡的文化盛宴,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又創設了濃厚的校園民族文化氛圍,給民族團結教育活動賦予了活力。學習民族原則民族政策時,我請彝族同學介紹他們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并向大家展示講解他們的服飾文化。遇到火把節、彝族年和古爾邦節等民族節日,要求他們回家多觀察思考,回來與大家交流對節日的感受認識。上到宗教政策時,我帶同學們參觀了縣城附近張二村的清真寺。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對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娛樂活動、風土人情以及對民族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的認識大大增強,這使得少數民族同胞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激起了漢族學生對少數民族的欣賞和敬重之情。全面掌握這些知識,為科學民族觀宗教觀的形成,為各民族同學間團結與合作、理解與尊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加強民族團結意識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