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洋喜 曾衛平
摘 要 贛州從2011年開始,正式啟動了休閑農業旅游發展項目,以農家樂、休閑農莊、休閑農業觀光園、民俗文化園、休閑鄉村等各種模式的休閑農業旅游企業大量涌現,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休閑農業已成為促進贛州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解決農民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新動力。
關鍵詞 休閑農業 生態旅游 政策支持 示范創建 宣傳培訓 品牌效應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5-0014-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贛州休閑農業旅游迅速發展,各類休閑農業旅游企業大量涌現。到2017年,全市共有休閑農業旅游企業1671家,從業人員達15.43萬人,接待游客333.61萬人次,綜合收入9.83億元,著力引導和打造了一批經營管理規范、基礎設施健全、休閑功能突出、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示范點。
一、贛州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的特點
1.發展的模式多樣化。贛州市歷史悠久,有“江南宋城”的美譽;客家文化淵遠流長,被稱為“客家搖籃”。贛州休閑農業旅游依托這些文化和農業資源,發展模式多樣,既有自然景觀休閑觀光旅游模式,又有民俗風情觀光休閑的農業模式;既有現代生態農業園區休閑旅游模式,也有科普教育和休閑體驗結合的模式;既有單一農業生產和采摘功能模式,也有集農業生產、休閑、娛樂、美食、度假等多功能一體的模式。
2.投資的主體多元化。經過多年的發展,傳統的觀光游已逐漸向節假日、周未短期休閑和工休假游轉變,休閑的目的地從城市轉向了農村,對旅游休閑的開發也從大型自然景觀轉向農村,這也使得休閑農業旅游的投資主體開始多元化。一是政府財政投資建設,主要是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和民俗文化村類。如大余縣黃龍旱田村現代農業示范園、會昌縣洞頭村等;二是民間資本投資,主要是休閑農莊、度假山莊及各種農業觀光采摘園,如興國縣東龍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三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投資,企業在一產基礎上發展二、三產業,實現升級和轉型。如龍南縣虔心小鎮;四是以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民廣泛參與投資的休閑觀光園、農家樂等,如瑞金市香滿園家庭農場。
3.帶動農業產業升級。休閑農業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不但發展了農業,還帶動了農村二、三產的發展升級;不但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還加速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如崇義縣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在保護和種植眾多珍稀野生水果的同時,還開發生產各種水果食品。
4.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各類休閑農業旅游企業的興起,在投資建設過程中,無形地帶動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的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提升。如上猶縣梅水鄉園村,以茶業為主導產業帶動旅游休閑發展,打造了一個集客家傳統文化、茶文化、旅游文化“三位一體”的鄉村旅游生態特色村。
二、贛州休閑農業旅游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來看,贛州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由于贛州休閑農業旅游發展尚處于起步探索和自由發展階段,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
1.缺乏規劃設計理念。贛州的休閑農業旅游發展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全市的休閑農業旅游規劃已收編,但各地的休閑農業旅游企業在建設過程中,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全市現在已有的1671家休閑農業旅游企業,多數企業業主僅憑個人想法開發建設,并沒有詳細的規劃設計方案,這導致很多地方出現建設隨意、低水平重復開發、特色不突出、不符合國家標準等問題。
2.缺乏政府政策支持。發展休閑農業旅游往往是投資大、建設時間長、見效慢。但目前政府在支持休閑農業旅游發展方面,一是缺乏政策支持,雖然前幾年部省都有文件出臺,但都沒有具體的對企業發展有立竿見影效果的政策,政策落實也存在困難,特別是休閑農業旅游企業建設用地、融資信貸等問題。二是缺乏資金支持,工作一直停留在申報示范縣、示范點層面,只有牌子沒有資金支持。
3.企業經營質量不高。由于大部分休閑農業旅游企業都是個體經營性質,實行的也是家族式管理,他們往往缺乏必要的培訓,管理和服務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經營管理不夠規范,多數企業沒有專門的經營管理團隊,缺乏具有專業知識和經過專業培訓的經營人才。在經營模式上,多數企業品牌意識淡薄,企業缺乏競爭力。二是休閑農業旅游企業從業人員素質不高,服務質量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4.政府工作機構不全。贛州的休閑農業旅游工作在市級有縣級的工作機構,人員也有保障。但到縣級層面,多數縣(市、區)沒有單獨的工作機構,只是縣(市、區)旅游局或農糧局指定一名分管領導和一名工作人員負責此項工作,有的甚至只有分管領導沒有工作人員,人員不但不專業,而且變動也快,不利于工作聯系。在縣級也沒有專門的工作經費,影響休閑農業旅游工作正常開展。
三、相對應的解決辦法
發展休閑農業旅游是挖掘農業潛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改善農村環境,促進農村發展的重要載體。針對目前贛州休閑農業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加強組織領導。結合贛州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現狀,加強調查研究,在充分征求各有關部門及各縣(市、區)意見的基礎上,以市政府名義出臺《關于加快發展贛州休閑農業旅游的意見》,一是要求各地高度重視休閑農業旅游工作,將休閑農業旅游納入縣域經濟發展規劃。二是鑒于目前部分縣(市、區)休閑農業旅游工作機構不全,人員不整的現狀,要求各有關部門特別是農糧部門要成立相應機構負責休閑農業旅游管理工作,配齊工作人員,加強工作力量。
2.加強政策扶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爭取在用水、用電、用地、金融信貸和垃圾處理等方面出臺具體的有可操作性的優惠政策,尤其是在用地方面,對休閑農業旅游企業生產設施用地和附屬設施用地的,在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于建設配套輔助設施。對成功創建全國或全省示范點的企業,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給予一定專項扶持。
3.抓好示范創建。根據部、省的部署,繼續開展休閑農業旅游示范創建,對達到示范創建條件的休閑農業旅游企業,擇優向部、省推薦申報。爭取到2020年,再創建省級休閑農業旅游示范縣2個、示范點15個。對已成功創建示范縣、示范點的,加強業務指導,幫助協調解決突出問題,提高示范企業的品牌效應,以點帶面,典型引路,帶動全市休閑農業旅游規范發展。
4.加強宣傳培訓。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及時報道休閑農業旅游先進典型,擴大影響力,提高知名度,營造休閑農業旅游發展良好氛圍。進一步宣傳推介休閑農業旅游企業,編制《贛州市休閑農業旅游宣傳畫冊》,指引城市居民消費。適時舉辦或參與有影響的節慶、節會以及農博會、農展會等活動,展示贛州休閑農業旅游風采。加強培訓力度,針對贛州休閑農業旅游薄弱環節,聘請省、市高校的專家教授授課,提高他們的管理和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川劉松.休閑旅游理論及實證分析[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08:4-21.
[2]伏六明.無景點旅游發展障礙與對策思考[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3):82-84.
[3]王林伶.銀川休閑旅游開發與空間構建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