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斌水
散文形式靈活,題材多樣,有的篇幅還較長。因此,學生閱讀散文時,或感到無從下手,或讀后不得要領。那么,如何既快且準地把握散文的內容和結構呢?概括起來說,“尋根振葉找文眼,順藤摸瓜探脈絡”是閱讀散文的有效方法。
尋根振葉找文眼,是指在初步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注意尋找作者行文的文眼。所謂文眼,指作者構思謀篇、布局行文的引發點,即晉代陸機在《文賦》中所說的“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陸機的意思是說,文眼常常是在文章較重要的位置上出現的聯系著內容的某句話。其實文眼并不一定都是一句話,既可以是一個字,如楊朔散文《雪浪花》中的“咬”字;也可以是整段文章,如冰心的散文《小橘燈》的文眼就是文章的倒數第四段:“我提著這靈巧的小橘燈,慢慢地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走著……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總之,文眼不論是一個字、一句話,還是一段文章,都必須是能領起全篇的“警策”之處。
我們找文眼的目的,在于通過文眼抓住文章要領,以統觀全篇。如《曹劌論戰》中“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是全篇文眼。抓住這一句,再分析文章內容和結構展開的層次,以及曹劌之遠見卓識,肉食者之鄙陋淺薄,就明白易懂了,也能進一步認識到作者構思行文的匠心所在。
在閱讀散文時如何找“文眼”呢?雖然“文眼” 在文章中的位置不固定,但也有規律可循。清人劉熙載說:“眼乃神光所聚……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后必顧之,在篇末則前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后顧之。”這就為我們說明了找文眼的規律:注意篇首、篇中、篇末。在篇首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過“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個文眼,引起全文對荷塘月色的描繪,末尾寫道:“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是對開頭“不寧靜”的照應。文眼在篇中的,如茅盾的《風景談》,即在描繪第三幅畫面“延河夕照”后面寫出文眼:“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活動,乃是偉大之中尤其偉大者!”這在開頭第一段已有流露,結尾時又用“如果你也認為它是‘風景,那便是真的風景,是偉大之中最偉大者”來呼應。文眼在篇末的,如冰心的《櫻花贊》:“汽車司機的……話,使得我眼中的金澤的漫山遍地的櫻花,幻成一片中日人民友誼的花的云海。”這在開頭時,作者曾設下懸念,到結尾再卒章顯志,揭示文章的主題,則順理成章,非常自然。因此,找文眼既應注意文章開頭和結尾,更應注意那些能統領全文的“警策”之語。
找到了文眼,還應順藤摸瓜探脈絡,即按照文章發展的線索,找出文章段與段之間的筋脈聯系,從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和結構特色。例如魯迅的《為了忘卻的記念》,雖然篇幅長,人物多,看來又是一些片斷的回憶,較為零散,但我們如果能在閱讀的基礎上,探清脈絡,搞清其內在聯系,則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編輯 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