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光
摘 要 小學語文誦讀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礎階段,是提高學生語感和審美情趣,激發學生語文興趣的重要階段。而在祖國西南邊陲,誦讀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因此,我們要更新觀念,加深認識,重視教育發展,提高教師普通話水平,重視誦讀教育,掌握誦讀技巧,讓學生了解誦讀,激發其誦讀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設運用多種方式展開誦讀教學,才能加強和落實誦讀教學,最大程度地體現語文特色,真正“教”好語文,“學”好語文。
關鍵詞 誦讀藝術 文學修養 誦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5-0024-0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要想將語文學好,提高誦讀水平是至關重要的,有感情的誦讀,能使詩歌更優美,能使散文更抒情,能使故事更動人,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
一、轉變意識,重視誦讀教學,明確朗讀的基本要求
首先,教育機構、教學人員應改變觀念,充分認識誦讀的重要性,加強誦讀教育,教育機構應對語文教師做一定的誦讀教學培訓,教師自身也應多讀多練。只有不斷提高自身誦讀水平,才能為課堂添磚加瓦,發揮誦讀的特殊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引起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再次,教學者在提升自身誦讀教學水平的時候,也應讓學生也深諳誦讀的基本要求,有系統地指導,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小學階段應做到:第一,讀得正確,即要用普通話讀,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頓讀;第二,讀得流利,即不復讀,不斷讀,不讀破,停頓間歇分明,語氣連貫流暢,速度適中;第三,讀得有感情,即要繪聲繪色,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語調能準確地傳達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樸實、自然;第四,有目的、有選擇地讀。
二、善用誦讀訓練法
1.示范朗讀法
教學中,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往往會激起學生的朗讀欲望。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豐子愷先生的《白鵝》一文,我抓住“好一個高傲的家伙!”這一句全文的中心句,先給學生示范讀,引導他們領會“好”字的精妙之處,繼而劃分停頓、重讀,讀出了作者在面對一只“高傲”的白鵝時的無奈和興趣盎然,短短一句話,大家演繹的惟妙惟肖,十分有趣,為課堂增色不少。
2.情境創設法
要使學生能與作者“心靈相感通”,就需要創設情境。我在教授《去年的樹》一文的時候,一開始時對于小鳥和大樹每天唱歌嬉戲的片段,就用了班得瑞的輕音樂《春日》作為背景音樂,其中既有清脆婉轉的鳥鳴,且聽起來又十分溫情脈脈,溫馨至極,而到之后大樹被砍以后,小鳥開始了尋找大樹履行唱歌的諾言時,根據小鳥的情感,換成了較為悲情的《寂靜之聲》,在小鳥尋找朋友的對話中表現出它的焦急、悲傷和無助,以音樂為媒介,將學生的感情迅速導入到故事中,更深切地理解課文。
3.表演配合法
小學語文新教材中有許多故事性很強的文章適合于學生的表演。對于這類文章,可以讓學生擔當課本劇中的角色,進行繪聲繪色的表演。
例如我在講《幸福是什么》一文時,在幫學生疏導理解了課文后,我選擇盡量發動學生起來進行表演,就地取材,用教室裝水的桶作為他們挖的井,從三個孩子挖井,到三個青年歸來,仙女,甚至連十年間井邊長起的樹我也讓同學進行模仿表演,很多同學都參與了表演,沒有表演的同學也看得津津有味,課堂氛圍輕松活躍。
4.評讀、賽讀法
誦讀的多種形式中,評讀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中,老師經常利用孩子好勝的心理,引進競爭機制,如個人賽讀、小組賽讀、男女賽讀、師生賽讀等,學生都是比較有興趣的,然而要追求進步,想要越讀越好,批評指正一定是少不了的,我一般是先讓學生自我評價,然后生生評價,最后教師點評指正。既能使聽的人學會聽的品鑒,也能鍛煉讀的人進行演繹和抒發,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領略成功的喜悅,同時又要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或改之,或(下轉第42頁)(上接第24頁)加勉,逐漸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