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晶晶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課堂練習等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都在不斷更新、完善。這需要教師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興趣,鼓勵學生不斷探索數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流暢、變通、獨創(chuàng)及精密的思考能力,重視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主體參與作用,實現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新潛能和意識的培養(yǎng),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真正做到向40分鐘要質量,讓數學走向生活化。
一、提升師生互動的積極性
一是教師帶動學生動手“活”。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筆者準備許多不同的圓形紙片和實物,讓學生動手量一量圓的周長、直徑填在表格內,通過一系列量出的數據引導學生發(fā)現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使學生在思索中發(fā)現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從而產生頓悟,體會了創(chuàng)新的快樂。
二是教師評價學生表現“誠”。我在課堂上盡量注意評價語言的豐富性,再配以鼓勵的眼神、親切的微笑、深情的注視、耐心的等待。課堂上發(fā)現某位同學聽得認真,我會說:“這位同學聽得可認真了,會聽的孩子是會學習的孩子。”等等。這樣的評價語言具有指向性,可以使學生明白自己做得好在哪里,增強學生繼續(xù)努力的信心,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
二、提升學生求知的主動性
一是讓學生在嘗試中學習。如在有關正方體截面問題的教學中,在正方體玻璃器皿中裝入紅墨水,讓學生觀察正方體中水面的形狀,聯想用刀截正方體得到的切口圖形。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讓他們親自拿裝著墨水的正方體試一試,然后讓學生思考可能的形狀,并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嘗試中學到新知識,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是讓學生在疑問中學習。例如,在教學真分數、假分數分類時,我出了這樣一組題:3€?0,5€?,4€?,7€?,5€?,9€?,7€?。讓學生思考:哪幾道題的商能用分數表示?學生根據已有的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等知識進行聯想,認為兩數相除,商可以用分數來表示。但對于5€?、7€?、9€?這三個分數的商比1大多了,從而產生了疑問,進而就很順理地引出了真分數與假分數的意義。
三、提升課堂提問的針對性
一是提問時機要準確。如,我們在引導學生解答這樣一道題時:“學校把360 本故事書分別放在上、中、下的書架上,上層的等于中層的,等于下層的,求下層書架上放多少本書?”此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維發(fā)生了障礙,這時教師點撥提問:“這三層書架中每一層書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數都相等嗎?為什么?這三層共有多少份?”經這樣一問,學生思路頓開:上層有4份,中層有5份,下層有 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層占故事書總本數的,也就是360本的。
二是提問結構要優(yōu)化。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解決問題。①分別用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同樣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怎樣計算?②用兩個同樣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怎樣求一個三角形的面積?③動手測量數據,填寫操作實驗報告,找出求一個三角形面積的一般方法。
四、提升情境設置的靈活性
一是情境創(chuàng)設要立足于課本教材。舉個簡單的例子,最新接觸“角”這個掛概念時,老師開始課堂教學往往會先拋出一些問題:同學們都知道“角”嗎?小學生的思維比較簡單,接觸的數學內容十分有限,他們聯想到的可能會是生活中常見的各種“角”,比如動物的“角”等等。
二是情境創(chuàng)設要貼近于實際生活。如在教學“認識鐘表”一課時,我以童話引入:在一個美麗鄉(xiāng)村的清晨,公雞早早地起床了,它跳到高處“喔喔喔”的叫著,請你猜猜公雞打鳴是叫人們干什么呢?每天早晨是誰叫你起床上學呢?那你想認識鐘表娃娃嗎?這樣導入,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使他們迫切地想了解鐘表。
五、提升教學效果的實效性
一是用數學去記錄事物。例如學習了毫米,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并實踐:你認為在你生活的周圍,哪些物體要用毫米去量,哪些物體要用分米、米、千米去量,請你實際量一量,并把結果列表記錄下來。學習了統計,可以調查班上同學最喜歡什么體育運動,調查后制成統計表,再說說你從表中知道些什么,想到些什么。(下轉第61頁)
(上接第43頁)二是用數學去解決問題。例如,在教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面積計算”的內容之后,我以學生家里買了新房需裝修為假設,讓學生回家試著幫助爸爸媽媽算算土地面積、自己住的臥室面積有多大、計算鋪地面磚數量、購買面磚所需多少錢等應用環(huán)節(jié)。通過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預算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同時也很好地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