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含有系統而獨具民族特色的教育理論體系,它重視倫理價值取向,強調德智統一,以德統智。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應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習總書記的講話深刻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轉型過程中的積極意義和寶貴價值,也確立了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重要地位。
在教育目標上,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四有”新人,這與儒家“文質彬彬”的“君子”教育培養目標有不少共同之處。在教育內容上,傳統文化中也含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質。“內圣外王”被中國古人視為最高的人生境界。“內圣”是加強修養、完善人格,“外王”是以德治國,而為了“治國”必須“修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教育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擔當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積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在教育方法上,傳統文化強調“慎獨”和“自省”,注重慎獨自律、省察克治的修身之道。高校在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加強自身修養時,應培養其自律意識和道德反省能力,形成遵守社會公德和國家法律法規的內驅力,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探求二者最佳結合點和實現途徑。首先要改革課堂教學。其次,要提升教師素質。最后,應營造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環境氛圍,大力組織以傳統文化教育為中心的校園文化活動,以“互聯網+”為平臺,讓傳統文化的魅力時刻影響熏陶學生,幫助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