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一平
孩子長大成人以后,社會成了鍛煉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宋慶齡
“父母者,大人也,為父母,責任重。”5月12日,伴隨著重慶渝北區婦聯在龍塔實驗學校內,400多名家長清脆響亮的《父母規》朗讀聲。重慶首個“家庭教育日”主題活動開始,現場,家長們學習了傳統文化講座,大家真正體會到,聆聽是最好的溝通,陪伴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溫暖。
而遠在上千公里外的北京,在中國文化管理協會燕平書院,一場關于傳統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圓桌論壇正在進行。近百名家長和專家共同探討,怎樣讓孩子沐浴傳統文化之光茁壯成長。論壇上,來自北京、山東等地的專家分享了家庭以“定家規,立家訓,修家譜”為目標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探索。
嘉賓:
徐國寶: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文化室原副主任、巡視員
徐國軍:中國文化管理協會社區文化工作委員會執行會長
溫韜:共青團中央青年之聲國學教育聯盟專家團成員、《父母規》家教文化推廣人
《人民周刊》:中華傳統文化與家庭教育有什么內在的聯系?
徐國寶:傳統文化與家庭教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傳統文化是從家庭這個母胚生長出來的,它的根就深深扎在家庭的土壤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仁義禮智信就首先是從家庭血緣關系中產生的,孔子講仁智勇“三達德”,孟子講仁義禮智的“四端”,董仲舒講仁義禮智信“五常”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古代的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比如“教”這個字,左邊是一個“孝”字,從孝道入手進行教育,使受教育者由此學會做人。一個人懂得并踐行了孝悌之道,再由此前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像漣漪一樣不斷擴散開來,成為“仁者愛人”的君子,再進一步就成為體悟仁道的圣賢。
徐國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經過五千年的社會實踐總結出來的,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文化傳統。我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是為了認識生命、學會生活、獲得幸福,發揮“文以化人”的價值功能。而家庭教育是為了子女成人成才、家庭和諧幸福、家族繁衍興旺為目標,是“以文化人”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講,二者是統一的,是知行合一的結合體。
溫韜:今天講的家庭教育,在傳統文化中稱為家教,長期的家教產生的家庭作風,叫家風,這就是傳統文化的家風家教。中華傳統文化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家庭教育是傳統文化的主要落地方式。
《人民周刊》:應該如何運用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家庭教育?
徐國寶:古人有很多家訓,對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很有啟發。從孔子的庭訓到《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歷代名人家訓,其核心理念就是仁義禮智信,歸結到一點,就是仁學,家庭教育的宗旨,是如何做人。我們要總結繼承古代家規、家訓、家教的好傳統,并且發揚光大,作為最根本、最珍貴的傳家寶,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徐國軍:中華傳統文化范圍廣、內涵深。它強調人際關系中各自的“定位”,比如一個男人,在不同的人際關系中,他可能是兒子、父親、丈夫、領導等不同身份,在不同的定位下,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這就是“道”,而把符合自己身份定位該做的事做好,這就是“德”。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是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處事的教育。傳統文化的五倫八德,要求我們家長以身作則,上行下效,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形成。
溫韜:以傳統文化進行家庭教育,主要是通過定家規、立家訓、修家譜等形式實現。家規,就是所有家庭成員的行為守則;家訓,是家庭成員共同遵守的人生理念,是家庭成員的“核心價值觀”;家譜,是一個家庭、家族歷史傳承的記載,是一個家族的組織系統,讓所有家族成員都能找到根,建立歸屬感和集體榮辱觀,這些都是家庭教育重要的落地方式。《父母規》教子之道體現的就是這些內容。
《人民周刊》:在具體實踐中有哪些心得?
徐國寶:《父母規》的問世很及時,很當機。不光父母要有規,夫妻也要有規,不能無序。要搞好家庭教育,家長這關自己要過好。《父母規》寫得不錯,目前可以做一個普及性教材,將來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完善,在道德禮儀、應事接物等方面,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
徐國軍: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長的自我成長。家長積極健康的心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好孩子。萊州市教體局開展的《父母規》家庭教育活動,正是“入心、入腦、入行”三位一體的生命教育模式,深入人心,受到廣大家長的喜愛,所以他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如果只是知識理念的講解,沒有從內心萌發出力量,行為的改變只是一時的,無法長久持續。這是我們協會近幾年來開展《父母規》推廣工作最大的心得體會。
溫韜:中華家教文化,不是今天所講的家庭教育這么簡單,而是一套完整的家庭治理體系,是所有家庭成員的修身系統。在落地方面,可以通過收集祖輩的“經典語錄”來形成家訓,長輩往往會把深奧的大道理用通俗的語言來表達,更能實現入心、入行的家庭教育效果。
《人民周刊》:運用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家庭教育需注意哪些方面?
徐國寶:當前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傳統的道德理念日漸淡薄,過去的五倫關系在很多地方蕩然無存,家庭也受到沖擊。家長教孩子要功成名就無可厚非,但古代對功成名就的理解和今天是不一樣:立德、立功、立言謂之“三不朽”。立德排在第一位,是統帥;而立功是為國家民族立功,不是為個人謀取私利。最近中辦、國辦頒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我們要很好地加以貫徹落實,家庭、家風、家教就是一個很好的著力點。
徐國軍: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之道,強調“誠意正心、格物致知”的內圣之功,家長的身體力行極其重要,身教重于言教,當我們“行有不得”的時候,常保有“反求諸己”的精神,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因材施教,保護孩子的天性,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
溫韜:要注意“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能因循守舊,要注意用孩子們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表達,去呈現。另外,還需注意言傳身教。孩子不只是聽你怎么說,而是看你怎么做,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孔子講的“父父子子”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