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俊瓊
“數形結合”思想,就是根據數與形之間的對應關系,把抽象的數與直觀的形聯系起來,通過相互轉化來解決數學問題的思想。小學數學教學中,主要表現在把抽象的數量關系與適當的幾何圖形相結合,從直觀圖形的特征去發現數量之間存在的聯系,以達到化抽象為具體、化隱為顯、化繁為簡,快捷地解決問題的目的。在現行小學數學教材中,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例子非常普遍。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數形結合”思想在“解決問題”教學中的應用。
一、“數形結合”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從低年級起我就十分重視“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滲透,深入挖掘教材中隱藏的“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和意識。鼓勵學生遇到不易解決的問題時,不急于向教師或家長求助;而是耐心地多讀幾遍題目,聯系實際想想題目意思、動手擺擺學具、畫畫實物圖、線段圖、數形圖、集合圖等,以研究者的心態來學習,逐步理解已知條件、問題的含義,及時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從而正確迅速地解決問題。
比如,教學“某城市向地震災區捐玉米和水稻一共重10噸,玉米的質量是水稻的4倍,玉米、水稻各重多少噸?”本題對于初學倍概念的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理解題意特別是已知條件之間的聯系有一定困難。此時,啟發學生用圖形分別表示出玉米的質量、水稻的質量并觀察它們之間的聯系。學生紛紛行動起來。有的畫“○”表示,有的畫線段圖表示。
結合直觀圖學生立即明白:玉米的質量是水稻的4倍,玉米和水稻一共重10噸,這兩個條件隱含著水稻質量的5倍剛好是10噸這一關鍵信息。于是,問題迎刃而解。
二、“數形結合”引導學生探索解題途徑
1.以“形”助“數”
由于小學生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解決問題時,有必要借助圖形將抽象問題具體化,讓數量信息反映在圖形上,直觀地表示數量間的關系,從而獲得解題思路。尤其在解較復雜的問題時,恰當借助于“形”,能促進學生迅速找到解題途徑。
例如,有兩箱貨物,甲箱比乙箱多18噸,如果從乙箱取出12噸放入甲箱,則甲箱貨物是乙箱的2倍,甲箱原有貨物多少噸?
本題數量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僅通過文字去理解題意,尋找解題途徑,對三年級的小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借助線段圖來分析,數量關系就會呼之即出,解題思路也一目了然。
由圖可知甲箱貨物為(12+18+12)的兩倍少12噸,列式為:(12+18+12)€?-12=72(噸)。
2.以“數”解“形”
雖然“形”具有直觀形象的優勢,但也有其粗略、繁瑣和不便于表達的劣勢。只有以簡潔的數學語言描述、概括性的數學模型表達“形”的特性,才能更好地體現數學高度抽象化的魅力,使兒童更準確地把握“形”。教學中常常需要用代數的方法研究幾何圖形的特征,研究其周長、面積、體積的計算公式等,使學生對形體直觀知覺進一步深化。
比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時,先觀察、憑直覺比較兩個大小相近的長方形面積,發現比不出結果,再用數方格的方法比,如果用面積單位去拼長方形,要準備許多小正方形,不太方便,并且學生剪得不規則也影響觀察效果,經過測量發現小楷本紙上每個方格的面積正好是1平方厘米,于是,引導學生在小楷本紙的格子上畫出一些長寬不同的長方形。通過觀察和思考,學生發現了所畫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的關系,并概括出面積計算公式。
三、“數形結合”啟迪學生提升思維層次
解決問題是促進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發展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數形結合”使問題更形象、直觀,易于解決,為啟迪學生智慧,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解題結束后,引導學生概括解題思路,總結解題策略,反思解題過程中的經驗、感受和體會,是提升思維層次、提高學習能力的關鍵。
例如,教學“一塊長200米、寬100米的長方形土地,如果寬不變,長增加100米后,面積增加了多少公頃?”
按常規思路,學生先算原來長方形的面積200€?00=20000(平方米)=2公頃,再算寬不變,長增加100米后得到的長方形的面積100€?00=30000(平方米)=3公頃,用3-2=1(公頃)求出增加的面積。此時,教師不滿足于這一結果。提示學生結合“形”思考或畫出簡圖思考:
學生驚喜地發現:增加部分的面就是一個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列式為:100€?00=10000(平方米)=1公頃。解完本題后,讓學生說說通過解答本題你有什么感受?學生爭相著說:“以后解決問題要多畫畫簡圖,結合圖形來思考,問題會變得更加簡單。”“數形結合”探究問題,不但提高了探究學習的效率,學生的思維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