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慶
我們總是以提高辦學效益為名輕易地撤并職業院校,美其名曰布局結構調整。前些年主要撤并中職學校,隨著高職招生數的下滑,很可能會引來撤并高職學院的高潮。把幾所學校合并在一起,學校的辦學規模的確要大很多,辦學條件也可能會有所提高,于是這成了職業院校主管部門的重要政績。這些年來我們幾乎已經習慣了這種思維模式:某所職業院校規模過小,把它并了;某幾所職業院校專業重復度高,把它們并了;地方財力支持不足,為了集中經費使用,也把職業院校并了。在并校潮下,產生了許多大型職業院校,甚至在校生規模達上萬人的中職學校也不少。
我們很少深入思考這種行為的危害,事實上它的危害非常大,而且影響深遠。并且通過并校所帶來的學校繁榮往往只是一時的,所謂的提高辦學效益多數也只是表象。
危害之一是會使學校喪失自主發展動力,這是撤并學校最突出的危害。一個極為簡單的道理:任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來自內部。如果一所學校喪失了自主發展動力,那么無論如何培訓校長,如何頒布文件提出工作要求,如何加強對學校的考核,都是無濟于事的。當一所學校能夠被輕易撤并時,其領導和老師還會全身心地努力去把學校辦好嗎?如果還能的話,那么這所學校的領導和老師要有極強的公共教育意識,而這種意識是無法推廣到所有學校去的。有位校長講了一個案例:有位企業家曾承若給他的學校資助一批設備,但當他看到附近有所學校被合并后猶豫了,他說:“我不知道你的學校什么時候也會被合并”。這個案例發人深省。
危害之二是會大大延緩學校內涵建設。學校內涵建設與舉辦學校的路徑完全不同。舉辦學校是可以按照規劃通過外部力量來進行的,其路徑是外推的,而當學校辦起來后,它的內涵建設則必須是內生的,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長城的偉大不僅是由于它本身的宏偉,更是因為如此宏偉的工程屹立了幾千年。現在走進職業院校,會發現多數院校的校園布局、建筑風格、辦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管理風格等是如此雷同。為什么?就是因為沒有積累。當一所學校的一顆樹都有故事時,它的內涵才開始有了。撤并學校后,學校規模大了,原有的積累卻往往喪失殆盡。如果因為撤并學校引起了復雜的內部人事矛盾,那么別說內涵建設,學校還能維持正常運轉就不錯了,師生們原有的平靜生活被完全打破。這些方面卻是撤并學校的提出者、實施者很少關注的,甚至認為沒必要關注。另外,規模過大的職業院校,尤其是中職學校管理難度很大,混亂的管理是當下影響職業院校內涵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危害之三是不利于提升教育的服務功能。我們把教育定位在服務行業,非常強調學校要服務人們對教育的需求。服務行業應當在空間上盡量貼近服務對象,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方便服務對象,因此所有的服務行業都在采取向下分散的方向發展。然而教育雖然一直在大喊著服務功能,并校行為卻是在使它朝著相反方向發展。并校會使學校離學生的家庭所在地越來越遠,大大增加學生上學所付出的交通和生活成本。
輕易撤并學校這種行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對學校管理的行政化觀念與思維方式,解決方法也要從轉變觀念與制度建設兩方面同時入手:(1)建立起現代學校制度所要求的管理觀念和模式。把學校真正看作為辦學主體,嚴格遵守教育行政部門在學校管理中的權限,確認并充分尊重學校的資產界線,充分尊重每所學校為發展所付出的努力,充分尊重每所學校師生的存在價值。(2)打破辦學規模等于辦學效益、質量的邏輯。近年來職業教育發展中不知不覺形成了一條廣為接受的邏輯:有了規模才有效益、有質量,因此規模過小的學校就要合并,雷同度高的專業就要合并。在教育規劃研討中,經常能聽到這種聲音。然而規模與效益、質量一定能劃等號嗎?對其它行業來說這之間或許有一定關聯度,但對教育來說關聯度就極低了。何況我們既需要規模大的學校,也需要許多小而精的學校。發達國家的職業學校其實規模都不是很大,因為技能訓練是需要小規模進行的。這一邏輯不打破,輕易撤并學校的行為還是會泛濫。(3)用更加長遠的眼光看待學校發展問題。學校撤并行為往往還來自對學校發展狀況的過于急躁。職業學校發展有受行業發展影響比較大的特點,如果行業發生萎縮,學校的招生規模也會相應萎縮。出現這種情況后,有的教育主管部門容易急躁地采取行動,對學校進行撤并。但行業的這種萎縮有時是暫時的;有的并非真正萎縮,而是轉變了產業方向;有的即使要長期萎縮,但它對社會來說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情況下如果對學校進行了撤并,對職業教育的傷害將產生深遠影響。(4)按照法定程序對學校進行撤并。當學校發展中的確出現嚴重問題時是需要進行撤并的,這是為了保障學生權益,使教育經費能得到有效利用,也是為了提高學校領導、教師的責任意識,但撤并需按法定程序進行。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責任編輯 殷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