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春
(福建省福鼎市第九中學)
摘 要: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效率低下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根據農村高中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提高課堂的質量為出發點,著重從課堂導課存在的問題入手,通過建立適合農村高中語文導課的原則、方法,最終實現有效導入的策略,以提升課堂教學的品質與效度,實現有效教學。
關鍵詞:農村高中;有效導入;方法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拉開一堂課的序幕,其成與敗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效果和教學的順利進行,農村高中由于受種種因素的制約,語文課堂教學還存在著不少問題,教學效率低下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已經成為農村語文教師面臨的難點。本文本著提高農村高中語文課堂的質量為出發點,著重從課堂導課環節入手,對農村高中語文課堂導課中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尋求建立符合農村教學教育導課原則、方法、運用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欲望,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有效教學,努力打造有效課堂。
一、農村高中語文課導入現狀
筆者通過對我市四所農村中學(其中達標中學兩所,非達標中學兩所)開展問卷調查,經統計分析農村高中語文教師總體雖有導課,但在導課環節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農村學生學習基礎較差,教師的導課流于形式
現在,我國使用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形成應試教育的背景,學生用有限的時間學習大量的知識,學生之間的競爭變得非常激烈,又因為農村高中的學生,學業基礎差,知識缺陷明顯,導致教師會把教學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學生成績上,為應試考試做準備。雖然有的農村語文教師會使用導入環節,但只是一種形式,缺少足夠重視。
2.農村學生學習習慣較差,教師導課設計不符合實際
農村高中生個體差異明顯,缺乏上進心,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的學生雖然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因自我管理意識較弱,意志力不強,容易受影響。因此,要求教師每節課的導入方式,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還要考慮農村學情,但課堂上,有些農村教師會用自己的主觀意識選擇導入方式,并未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內容,導入的作用被削弱。
3.農村學生學習自信心較差,教師導課理念缺乏創新
由于受農村高中學生學習自信心、動手能力不強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感悟體驗,在導課時過度重視知識傳授和記憶,輕視能力培養與學法指導。例如:很多教師在導課階段就向學生強調新課的主要內容,教學目標和要求,缺少創新的教育理念,讓學生疲于應付,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妨礙了導課功能的發揮與實現,與時代發展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
二、農村高中語文課導入方法
高中語文課可以使用的導入方法有很多,但不一定適合農村高中,教師要根據導課中存在的問題,從農村高中學情、校情出發,選擇合適的導入方法,才可以有效改善教學現狀,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率,實現有效教學。
1.問題導入法
問題會讓人產生探究的欲望,是思維形成的開始,也是發現新問題的基礎,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農村高中生雖然基礎差,但他們有很強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設置問題情境,用富有趣味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其主動思考,發揮自身的主動性,拓展自己的思維。比如,教師講解《祝福》時,可提出以下問題:祥林嫂屬于自殺還是他殺?如果是他殺,誰是兇手?這兩個問題的提出契合文章的主題,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文章中產生心理期待,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又如在講解《孔雀東南飛》時,教師提出問題:主人公劉蘭芝有哪些性格特點?她被休棄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從文章內容中找出答案,按照問題設定的思考方向思考。同時,教師也可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提出問題,由其他學生解答。隨著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的深入,能夠明確文章的主題,全面分析,學生就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2.類比導入法
農村高中生通過系統的學習,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但還是較弱,思維受到限制,教師可以根據這一情況,充分考慮,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即我們不要一味地向學生傳遞知識,讓他們沒有理解知識的空間,而是留下空白的時間段,讓其自主思考,充分理解并消化知識。當下,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明確了文章的體裁、主題,結構清晰。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找到相關的知識點,用類比的方式建立知識點間的聯系,完善已經構建的知識體系。比如,講解《六國論》時,教師可以引入相同體裁的文章《過秦論》,用類比的方式導入文章內容,指出《過秦論》介紹了秦朝發展中的成果與失敗,《六國論》也是一篇記述秦朝的文章,要求學生仔細對比這兩篇文章,從寫作角度、目的等方面發現其相同和不同。這種導入方式既能夠讓學生溫故而知新,又能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關注,在類比的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
3.朗讀感染導入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好的朗讀要優于蹩腳的分析,好的朗讀會取得預料之外的效果。農村高中生雖然缺乏一定的自信心,但他們也有一定的上進心和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出一段需要朗讀的內容,內容可以自己編寫,也可以摘自文章,但必須與課文相符。通過朗讀可以調動一個人的情緒,營造朗讀的意境,使讀者與文章作者建立溝通,產生共鳴,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講解《我有一個夢想時》,可以先從文章中選擇幾段內容,作為課前朗讀的內容,不用做任何的鋪墊,直接朗讀,用文章情感帶動個人情感。
4.歌曲陶冶導入法
農村孩子由于基礎差,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傳統的導入方式常常引不起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而音樂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夠表達特有的情感,陶冶性情,洗滌心靈。因此,教師在導入時,根據文章內容,選擇學生喜歡、熟悉的音樂進行導入新課,學生會把對音樂的喜愛轉移到文章,它應用的效果遠超于文字效果。比如,教師講解《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教師可先搜集同名的音樂《明月幾時有》,其優美的旋律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很多學生會隨著音樂的播放哼唱,在此基礎上引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讓教學效果達到最優。
三、農村高中語文課導入策略
課堂教學總共包括三部分,分別導入教學、過程教學與結語教學,導入是課堂的第一環節,是所有工作的開始,高超、新穎、別致的導入,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為課堂教學的展開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1.教師要正視課堂教學與導入環節的關系
首先,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基礎。設置導入環節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并讓自己的狀態達到最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模式,讓其轉變學習觀念,不再是“要我學”,而是“我要學”,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說,課前精彩的導入,可以為教學提供數量不等的信息,在較短的時間內幫助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在這個學習氛圍中,學生會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建立合作學習的關系,不斷探究,縮短自己與教學目標的距離,完成課上布置的教學任務。比如,教師講解《雨巷》這首詩時,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作者的生平以及寫這首詩時的心境,用朗讀導入法或音樂導入法導入,符合學生的心理變化,增加其知識儲備,與學生互動。
其次,導入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學生心理的變化與課堂最后呈現的效果緊密相關,好的導入會影響學生的心理,讓其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所以,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觀念,導入環節的設計要自然,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不要憑自己的主觀意識決定,尊重學生,多角度地進行導入嘗試,使學生熱愛語文的學習。
2.教師要根據課堂情境的變化,優化教學導入設計
農村高中學生在聽課、學習、作業、紀律等方面都存在著一些不良習慣,因此,教師要根據課堂情境的變化,優化教學導入設計。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加強理論的研究,了解哪些內容可以導入,以及導入教學的目的是什么,分析導入的原則。(2)仔細研究文章,熟悉教材,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與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導入方案,選擇使用的方法。(3)借鑒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學會新的技能,促進自身成長。而導入效果的優化不可以只有理論,也要與實踐結合,驗證理論是否可行,即用理論指導實踐,再用實踐完善理論。
例如,當課前教學秩序比較混亂的情況,教師可以用導入性的語言加以干擾,穩定課堂秩序,如果中途出現恰當的時間點,可以進行導入,教師即可改變原有的計劃,在恰當的時機導入內容,給出更適合學生的導語。比如,教師講解《雷雨》時,可能只是用朗讀的方式導入,但隨著課堂的進行,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導入,但不可以直接在課前使用,而是在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一定了解后,此時再進行導入,用導語引出內容,優化導入的效果。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不是教師的單向教學,而是教師與學生雙向情感的溝通交流。所以,教師在導入環節使用的語言必須簡單、直接,時間最好在五分鐘左右,讓學生用較短的時間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縮短教師與學生的距離,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
總而言之,農村高中語文課堂有效導入方法策略的運用,不僅要做到細心推敲、靈活運用,還需從農村高中學生特點出發,做到導入設計、方法的選擇與學生心理相符,從而改變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興趣不濃、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導課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實現有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朱琳.農村高中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2]陳偉.新時期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報告[A]. 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優秀課題成果論壇論文集[C],2012.
[3]李宗濤.淺談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16.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一般課題,課題立項批準號FJJKCG14-539,課題名稱《農村高中高效導課模式實踐研究》。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