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義
(黑龍江省明水縣教師進修學校)
摘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對高中語文教師而言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且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高考的重點、難點,加強閱讀教學至關重要。主要研究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有效性閱讀教學策略,并進行反思,旨在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構建語文高效課堂是新課改的客觀要求,是實現有效性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途徑。新課程理念指出閱讀應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行為,教師的分析不能替代學生實踐,但傳統語文閱讀教學都是分析零散句子、總結段落,學生難以獲得自主閱讀體驗,迫切需要改革。
一、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有效性閱讀教學策略
1.在閱讀中加深閱讀體驗感悟
新課程大力提倡閱讀教學要把學生作為主體,促使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去閱讀,自行完成閱讀任務,提高學習質量,而教師只發揮引領作用。只有學生自己在閱讀中悟出的道理才真正屬于自己,才能獲得與眾不同的閱讀認知、審美感受,因而語文教師務必要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和認知體驗,當學生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時要充分給予肯定,不僅要給予學生所提問題足夠的關注,還要一一解答,不分難易,切忌一味向學生灌輸自己的看法、觀點。與此同時,語文教師應注重有機結合教材知識、學生思維,帶領學生一起挖掘潛藏于文本之中的真實含義,促使學生獲得個性發展、自主體驗與感悟,從而奠定終身學習基礎。
2.基于生活經驗實施有效解讀
語文教學和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哪一種文學作品均源自生活并高于生活。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更要基于學生生活環境加以正確引導,促使學生能身臨其境,在文本中引入學生情感,激發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例如,講解課文《再別康橋》時,因詩歌主旋律在于離別的感傷以及懷念過去的生活,所以就將該部分內容和部分學生離開父母的生活現實結合起來,讓學生聯系自己到外地念高中的心理感受,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再將該情感和詩歌的情感聯系起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深刻體會作者的情感,對詩歌也自然形成似曾相識的感悟。
3.通過情境創設優化閱讀效果
學生進入高中階段以后基本已經形成了學習習慣、閱讀喜好,此時教師只需依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創設閱讀情境,引導學生有效閱讀,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當學生的心境和閱讀材料、情境保持一致,就能獲得最佳的閱讀效果。
例如,講解課文《荷塘月色》時,為引導、啟發學生自主閱讀,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創設直觀閱讀情境,展示月色下的荷塘的畫面,并配合悠揚而舒緩的背景音樂,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與熱情。在閱讀情境里,學生對作者心境的體會更加深刻,并同化自己的感受、體驗,積極閱讀,掌握知識。接下來,教師按照教學的目標與任務進行適時引導,不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還把課堂變成唯美的畫面,把學生的被動閱讀變成主動學習,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體會閱讀的趣味性,從而有效閱讀。
4.有效開展課堂語言訓練活動
語文教學要求教師以教材的閱讀訓練為模板,有效訓練并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促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強理解能力。而這就需要教師選擇文本語言精華,有效訓練學生語言表達,并做到學以致用。習題是無法讓學生真正有所感悟的,學生只有不斷增加閱讀量,才能對語言有更深刻的認識、體會,才能在思想上實現升華。
例如,講解課文《邊城》時,就可讓學生體會文本中如詩一般的優美語言、意境。“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黃泥的墻,烏黑的瓦……”如此簡單的語言描寫使迷人的景色仿佛就在眼前,呼之欲出。因而語文教師要引導高中學生仔細品味語言的美與魅力,有效提高學生品析語言的能力。
二、強化語文課堂有效性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與反思
第一,有效性教學就是教師充分利用4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最大限度地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開展高效語文課堂 建設,使學生得到學習收獲,取得學習成就的進步。
第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積極運用現有語文課程資源,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和作用,主動挖掘課堂潛力,實現教學目標。依據新課程、新理念,結合當前語文教學實際,大膽創新教法,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第三,有效性教學策略必須依靠教師高水平的教育教學能
力。因此,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提升教師基本功和教育教學素養,深挖教師教學潛能,構建和諧課堂,廣泛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實現教學目標最大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專業化成長。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中之重,其教學有效性對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有重要影響。作為一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踐行新課程理念,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使閱讀教學體現創新性、人文性,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唐凱.如何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6(30):77-78.
[2]孟艷玲,趙穎.論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效率的有效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6):16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