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琴

(新疆兵團第二師華山中學)
摘 要:由于新教材的編寫體例為專題史,使得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聯系在教材編寫過程中被淡化,尤其是必修三文化發展歷程,這是建立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很多文化現象出現的背景上有過于簡單和重復的地方,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合理整合。就此問題進行嘗試,以期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教學方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
新課程歷史教材專題式的編寫方式展現了全新的文明史觀及歷史研究的新思路,內容精煉。這種專題式的編寫方式具有開放性、靈活性、時代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但也人為地將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及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聯系割裂,容易使學生出現知識的斷層和記憶的混亂,也不易形成貫通的知識體系,而教師在授課時也容易出現知識點講解的重復,不便于學生對知識邏輯體系的構建。因此教師要注意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將教材的相關內容有效整合并做必要的補充,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學重點與難點。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探索與嘗試。
人教版必修三第八單元《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中的第二十二課《文學的繁榮》、第二十三課《美術的輝煌》和第二十四課《音樂與影視藝術》三課的難點有共同之處,即文學藝術流派的產生及發展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關系。這不僅是本課的重難點,也是必修三始終貫穿的一條主線——文學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作為一種表現手法,它在文學藝術方面都有影響及體現,因此在文學方面有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與現代主義文學,在音樂方面有浪漫主義音樂、印象派音樂和現代主義音樂,在繪畫方面有新古典主義美術、浪漫主義美術、印象派繪畫、現實主義美術和現代主義美術。
而對于這些文學藝術流派產生的背景,二十二課、二十三課有一小部分敘述,二十四課中卻只字未提。不僅如此,二十二課、二十三課對于浪漫主義文學和美術出現的背景的闡述中明顯有著重復的地方。二十二課:……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的歐洲,革命和戰爭頻繁,動亂不已……社會各階層特別是知識分子對啟蒙思想家設想的“理性王國”深感失望,努力尋找新的精神寄托;而二十三課:……人們對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國”感到失望,尋求新的精神寄托。如此簡單的敘述不僅有明顯的重復,而且根本不足以突破文學藝術流派的產生及發展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關系這一難點。這樣的安排,不僅不利于學生對難點的重視及掌握,同時,教師在授課時也容易出現知識點的重復講解,在教學壓力較大的高中教學中給教師授課帶來困難。因此我決定對這三課進行整合:在課時不變的情況下,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文學、音樂、美術按階段和流派進行重新整理,從而打破教材按文學、音樂、美術的分類講解法,并對教材中相關知識點進行補充,以便于給學生展示知識的系統性與整體性。
在這一思想引導下,我提前引導學生去自主預習這幾課內容,并制作每一課的知識結構圖,這樣一來,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讓他們整理出文學藝術發展的縱向線索,同時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并在課堂上留出幾分鐘時間讓他們互相交流發現的問題。學生積極性非常高,而且效果很好,他們幾乎都發現了無論在文學、美術還是音樂方面都出現了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但同時每個領域也都有不同類型的流派出現。在此基礎上,我又提出:出現在不同領域的流派的背景是否有相同點?能否自己歸類概括并嘗試勾勒知識框架?同學們再次給了我驚喜,他們制作的知識框架多種多樣,雖然當中也有諸多不足,但其中都有歸類和整合的意識(如圖所示)。
同時,學生再次整理出的橫向線索與其之前的縱向線索相呼應,這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融會貫通。而我則集中力量通過展示資料、提出問題等方式引導學生對這些流派產生和發展的背景進行分析,并簡介各流派代表人物及對作品進行賞析,然后結合背景引導學生對各流派作品反映的時代風貌進行分析,從而歸納出不同文學藝術流派在不同時期所展現出的特點,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這種創作手法產生的背景及對作品深刻思想內涵的體會,而且有利于學生建立起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聯系,建立起宏大的文明史觀,進而突破了教學重點與難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獨立于這三大流派之外的印象派繪畫及印象派音樂,則按照時間順序獨立講解。這種整合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習歷史的興趣,也避免了教師按章節講述時會出現的知識點重復講述問題,彌補了教材編寫的不足。同時,這種處理方法更能集中體現出意識形態與社會存在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識,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全球史觀和綜合能力,更具歷史學科的特色。這也是歷史教學中探究學習方法的一次運用,對于教會學生融會貫通解決同類型的問題有啟示作用。
課堂教學是展現每個教師創新能力的舞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適應并合理運用教材,要以教材為綱,但不能讓教材束縛我們的創造力。我們要善于發現教材中所體現的隱性線索,及編者想要展示給我們的規律,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使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