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清
(山西省朔州市懷仁縣教師進修學校)
摘 要:高二政治“生活與哲學”的理論性強、內容抽象,不少學生理解不透。嘗試通過舉例分析的方式進行類比教學,學生學有興致,老師教有成效。
關鍵詞:高二政治;類比教學;原則
高二政治“生活與哲學”中很多內容理論性強、抽象難懂,不少學生理解不透。我身為高中政治一線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廣泛閱讀,整合資源,將很多生動有趣的實例引入課堂,通過相似類比,幫助學生降低難度,加深理解和領悟,收到了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類比教學法”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用在導入部分
生動活潑、妙趣橫生的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整課前狀態,積極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來。很多名人故事、名言古訓、笑話漫畫、幽默小品、生活實例、百科知識等都可以引入到我們教學的導入部分。
比如,在學習“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時,我先給學生講了中醫理論中手與身體臟器的關系:靠無名指一側的小指尖有少沖穴,與心臟相關,心臟病發作時,用力按壓小指尖,可以緩和癥狀。無名指上有關沖穴,喉痛或頭痛時揉無名指可緩解。中指上有中沖穴,與心包經相聯。食指上有商陽穴,與大腸經相聯。拇指與食指背上的交叉口的合谷穴,與牙床神經相聯,牙疼痛發作時,深揉合谷穴可緩解。
在學生的驚嘆聲中,我由此過渡:俗話說“十指連心”,我們的手與五臟六腑的聯系真的非常密切,其實人體就是普遍聯系的有機統一整體,整個世界也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導入環節之后,水到渠成地引出“聯系”的概念,學生很自然就能夠理解:聯系就是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2.用在教學過程中
在課堂教學的中間環節,除了教師整合資源、舉相關例證進行分析外,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相似和相關聯想、舉例分析。
比如,在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時,我引導學生舉例論證,有位學生很興奮地講了一個關于“懶螞蟻”的小故事:生物學家研究發現,在蟻群中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在尋找和搬運食物時都爭先恐后很是賣力,而有少數螞蟻卻東張西望,“懶”得不干活。當蟻群斷絕食物或蟻窩被破壞時,那些勤快螞蟻不知所措,而“懶螞蟻”卻能挺身而出,帶領伙伴們向它早已偵察到的新食物源轉移。
這一故事說明什么道理呢?我讓這位同學帶領大家展開討論,最后大家總結:分析一個事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現在,還要了解它的過去,預測它的未來。“懶螞蟻”看到了事物的未來,因此正確把握了當前的行動。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要正確認識和改造事物,就必須把事物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還有一位同學講了一個“幼女配老翁”的笑話:艾子和虞任是一對好朋友,艾子有個四歲的兒子,虞任女兒剛滿兩周歲。艾子見小姑娘活潑可愛十分喜歡,便為自己的兒子訂婚。虞任也很高興,當得知艾子的兒子四歲時,虞任沉下臉來:“你要我的女兒嫁給一個老頭子嗎?”艾子不明他的意思,虞任說:“我女兒兩歲,你兒子四歲,比我女兒大一倍。我女兒二十歲出嫁時,你兒子不就四十歲了嗎?要是二十五歲出嫁,你兒子不是已經五十歲了嗎?”
當然,這只是一個笑話,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為什么能夠得出 “幼女配老翁”的荒謬結論。我讓學生討論后回答,有同學這樣分析:他沒有把孩子的成長如實地看成一個過程,女兒從二歲到二十歲,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她長了十八歲,同樣艾兒也長了十八歲,應該是二十二歲。他把這一過程看成了幾個點:女兒兩歲時,艾兒四歲,相差一倍;女兒二十歲時,自然得出艾兒四十歲的荒謬結論。
又如,在學習“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時,有位學生講道:一位老畫家的小孫子非常喜歡畫畫,一次,在美術課上畫了一匹綠色的馬,并給馬畫上了兩只翅膀,結果小朋友都笑話他說:世上哪有綠色的飛馬?這個孩子把畫拿回家讓爺爺看。爺爺高興地問孫子:“為什么你的馬會長翅膀呢?”孫子答:“我想讓它飛遍全世界!”“那你的馬毛為什么是綠色呢?”“我想讓它成為和平的使者!”爺爺表揚了孫子大膽創新的精神,并將這幅畫寄到世界兒童畫展參加比賽,最后獲得了金獎。講完這個故事,這位學生評價道:這個孩子之所以能夠獲得金獎,關鍵在于他敢于創新,能夠打破常規,同時也與爺爺大膽鼓勵創新的態度有關。
二、類比教學應把握的幾個原則
在進行類比教學的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所舉例子都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1.明確舉例的目的
學生通過調動自身認知系統,搜尋與本節課學習內容相關的各種形式的例子,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事例論據或道理論據不限,正面的或反面的都可以。
2.講述的內容與方式多樣
鼓勵學生講述的例子,內容寬泛,天文的、地理的,古今的、中外的,名人的、凡人的,幽默的、嚴肅的都可以。在講述時可以純客觀地敘述,然后啟發大家分析研究得出結論。也可以邊敘邊議,邊講邊分析,最后得出結論。
3.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積極參與講述、體驗、討論、自由表達。
4.教學過程動態化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的交流與互動頻繁應成為教學的常態。
5.學習結果多元化
允許學生發表不同見解,允許有理有據的爭論。
總之,很多名人故事、笑話古訓、漫畫幽默、生活實例、百科知識等都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將這些材料引入課堂,一方面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能化難為易,加深學生的理解領悟,促進學生融會貫通,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參考文獻:
張健.淺談高中政治教學法[J].新課程(教研),2011(1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