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杰
(山東省利津縣第一中學)
摘 要:高中歷史知識層次從低到高依次包含:歷史知識、歷史學科能力、意識和價值觀、思考問題、觀察問題、解決問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對高中歷史課程作了以下定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學科。”“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不是掌握歷史知識,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高中歷史教學不是單純地只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而應該立足于學科能力的培養以及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關鍵詞:歷史學科素養;教學目標;優化
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要在日常歷史課堂教學中循序漸進地養成,正如吳偉先生所言:“歷史學科素養是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而獲得的歷史知識、能力、意識以及情感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其表現方式是,能夠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富有個性的心理品質。”研究歷史課程中蘊含的學科素養的精髓,有助于我們教學立意的提升和教學效率的提高。本文以《英國的制度創新》教學目標的分析為例,探討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凸顯歷史學科素養
《英國的制度創新》是岳麓版必修一第三單元第8課的教學內容,本單元以英、美、法、德四國為代表,介紹了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確立與發展過程。它們既是西方政治民主化的具體表現,也是人類文明由專制向民主進步的表現。因此,《英國的制度創新》是學生學習美、法、德政治制度的鋪墊,對于學生理解近代西方政治民主化具有奠基的作用。高一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結合課標要求與學生的學
情,在細讀文本、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基于課程標準的課標分解”理念與方法,我將本課課標作了以下分解。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內閣制形成的史實”。包含著《權利法案》制定的背景、內容、影響,背景中有英國在13世紀形成的限制王權的傳統,有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尤其是光榮革命)的知識,內容上涵蓋了如何通過法律的形式限制國王的權力、保障議會的自由和權力,影響方面主要是《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新政體——君主立憲制的建立,英國進入國王和議會集體管理的新時期,為社會穩定發展和現代化進程提供保障。可以用情境模擬的形式降低理解難度,做到學以致用。
“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的特點”。首先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權力運行結構體現的特點,有國王“統而不治”,責任內閣掌握行政大權并對議會負責,議會對內閣有行政監督權,英國形成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三制合一的特點,可以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推導知識上的特點。除了知識上體現出的特點之外,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發展是個曲折復雜的過程,但一直蘊含著適當妥協、和平漸進、與時俱進、傳承創新的政治智慧,可以在小結的升華部分對此作升華,培養論從史出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新課程理念要求歷史學習應注意方法的調整,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交流合作的過程,要求培養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的能力,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基于對上述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的分析,教學過程中的方法預設如下,先采用《英國女王登基慶典》的視頻導入,引發學生興趣,突破君主立憲制這個概念,然后用史料解讀的方式引出13世紀限制王權的傳統,培養論叢史出的能力,再鼓勵引導學生概括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補充史料,使學生認識到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是傳統與現實的有機融合。通過補充史料了解責任內閣制的形成過程,用情境模擬、小組討論的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學以致用地突破責任內閣制的原則;通過補充英國議會選舉權的擴
大,認識英國君主立憲制發展中與時俱進的特點;最后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認識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權力結構,認識英國的制度創新,分析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課標要求在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四、關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歷史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歷史學習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如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在實踐中研究與總結。善教者,必善設。在教學中恰當合理地設計優化教學目標,認真研讀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同時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不僅有利于引導學生樂于學習、學會學習,減少突破重點、難點的阻力,還培養了他們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對他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起了正確的導向作用,全面提高了學生的歷史素養。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