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娜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摘 要: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強調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培養學生對歷史的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價的態度、能力與方法。歷史學科的特點使比較法在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方面意義重大。通過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這一教學內容中比較法的運用,初步總結出中學歷史教學的基本途徑之一,即通過分析比較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把握歷史發展線索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對比辨析能力,領會歷史現象的本質,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比較法;君主專制制度;歷史思維能力
一、比較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必要性
“所謂比較,就是根據一定的標準,把有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從而確定相同點和不同點。運用這種方法研究歷史,可以使我們從相同的事物中總結出規律,從事物的差異中深化對事物個性或特殊性的認識。”歷史的發展是遵循一定規律的,而在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現象與歷史事件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因受一定的時間、空間的限制又有它們各自的特殊性。用比較法可以找出它們的共性和個性及發展規律,在比較中形成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的準確理解。
以高中歷史必修一的教學內容為例,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專題中,“君主專制制度”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歷史概念,而學生在學習中對這一歷史概念很難理解掌握。如何在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歷史概念,比較法能發揮重大作用。比較法可以幫助學生在歷史課堂情境中把握“君主專制制度”這一歷史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發現這一歷史概念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聯系與區別,進而深化對“君主專制制度”的理解和掌握。在我國,秦始皇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經過漢唐不斷補充完善,到明清空前強化。本文將以秦朝、唐朝和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為例,呈現歷史縱向比較法在歷史概念教學中的運用。
二、比較法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秦朝、唐朝和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建立強化
1.秦朝君主專制制度的建立
教師在講授“秦朝君主專制制度的形成”這一課內容時,在完成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后,如何通過比較教學法增強學生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的認識和理解呢?教師給學生進行比較的知識點是西周的中央官制,教師給學生展示一段西周中央官制的材料。
材料:西周的中央政府組織極為龐大,官吏的名稱也極為復雜。周王左右的輔佐為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公。王朝官員有:總攬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禮儀的太宗、掌歷法記事的太史、掌祈禱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王朝還有掌土地和農人的司徒、掌百工職事的司空、掌軍賦軍政的司馬……為王室服務的內廷事務官有少師、少傅、少保,有道、輔、弼、承四輔,有膳夫、綴衣、小臣、寺人、內豎……周的各級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礎上世襲,而且文武不分,平時治民,戰時就是各級將領。
根據材料回答以下問題:
(1)秦朝中央官制與西周有何不同之處?
①西周官員比秦朝更多,名稱更復雜;②西周官吏世襲,秦朝由皇帝任免;③西周官員文武不分,秦朝官員職責分工明確。
(2)這些不同給秦朝統治帶來怎樣不同的結果?
①秦朝中央官制更精簡,有利于皇帝直接控制官員;②秦朝官員由皇帝任免,皇帝掌握了人事任免權;③秦朝官員職責分工更明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通過已學知識與現學知識的對比,學生可以獲得對“君主專制制度”開始建立的清楚認識和理解,明白秦始皇通過建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他的權力大小和權力范圍遠遠超過周天子,表
明了國家最高權力開始集于皇帝一身,皇帝個人專斷獨裁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來。
2.唐朝君主專制制度的完善
唐朝發展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三省六部制,進而使君主專制得到完善,加強了皇權。在教學中,教師同樣可以通過比較教學法讓學生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通過對相權的制約和監督來實現皇權的加強。以下是落實這一教學目標的教學過程。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秦朝的中央官制是怎樣的?
學生回答:秦朝設“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別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太尉負責管理軍事?!叭币韵略O“九卿”,分掌政務。
教師提問:那請同學們思考,隋唐為什么要改革原來的官制?
學生回答:原來的官制容易形成丞相專權,從而削弱皇帝的權力。
教師提問:為什么容易形成丞相專權?
學生回答:因為丞相是百官之首,處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權力很大。
教師講述:很好。從我們學習的丞相的職能,可以看出原來的官制容易形成丞相專權、皇權被削弱。所以,隋文帝綜合漢魏以來的官制,在中央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劃分了三省的職權。
教師提問:從三省六部制的機構設置可以看出它與秦漢的
“三公九卿”制的作用有何不同?為什么說三省六部制使君主專制制度得到完善?
學生回答:在秦漢,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處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如果出現當朝皇帝昏庸、無能或不理朝政的局面,丞相就有可能形成專權。三省六部制設立,三分相權,第一,有利于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第二,擴大了議政人員的名額,可以更集思廣益;第三,各部職責有明確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權與政令的貫徹執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發揮了國家機構的效能。三省六部制使中央審議、決策、執行權相互分離,權力最終集中到皇帝手中,皇權得到了加強,所以說三省六部制使君主專制制度得到完善。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層層設問,讓隋唐的相權與皇權的關系跟秦漢時期相權與皇權的關系變化有了清晰的脈絡,學生通過思考和作答,通過對知識的對比和辨析,更清楚地理解了隋唐為什么會調整中央官制,在調整之后皇權是如何得到加強
的,古代君主專制如何在秦漢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3.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
明清時期,我國古代的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皇權空前強化。這一政治形態的出現是通過宰相制度的廢除、內閣的出現和軍機處的設置一步步得以實現的。在完成這一重要教學內容時,同樣需要運用到比較教學法。教師給學生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明宣宗時,開始將部分奏章交到內閣,由閣臣替皇帝擬出處理意見,用小票墨筆書寫,貼在各個奏章上面,稱為“票擬”。然后呈給皇帝審定,再由太監用朱筆抄出,交付施行,稱為“批紅”。
——高中歷史必修1(人教版)
材料二:但當時的朝臣大家都反對張居正,說他不像前朝宰相,不是政府正式的行政首長,不該弄權專政。這批評實在也不錯。當時尚書六部才是政府最高行政長官,他們只須只命于皇帝,不需聽命于內閣。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通過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師生共同完成以下表格。教師引導學生對比明朝的內閣與清朝的軍機處,分析軍機處設置后,在
政治運行中議政權、決策權和執行權這三個權力的變化。
以上表格簡潔而清晰地反映出從宰相到內閣再到軍機處呈現出的中央官制變化下皇權不斷強化,直至達到頂峰的演進歷程?!熬鲗V浦贫取边@一復雜的歷史理論概念在對比辨析中得到了深入淺出的再現。
三、比較法運用中應注意的原則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比較法可以引導學生認識歷史事物的發展變遷,更好地揭示歷史現象的本質,同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而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但是,在運用比較法進行歷史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原則:
1.相關性原則
在歷史教學中,如果要使用比較法,拿來進行比較的必須是與要教授的歷史現象或事件相關的同類知識。例如,在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這一歷史概念的教學中,教師拿來進行比較的知識點分別是西周、秦朝、唐朝和明清時期的中央機構和官制。因為中央機構和官制的發展變遷是君主專制制度加強最重要的載體。如果拿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來比較,分封制屬于地方制度,它與中央機構和官制屬于不同類的歷史知識,這樣的比較對教學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會給學生帶來混淆,導致對歷史概念的錯誤理解。
2.遞進性原則
歷史教學中比較法的運用必須遵循遞進性原則。這里的遞進性既包含教師教學設計的遞進性,也包括學生學習能力的遞進性。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必須充分考慮到課標、教材、學生等多方面實際情況。以課程標準為目標,以教材知識為載體,以學生認知水平和能力水平為基礎。例如,在運用比較法講授“君主專制制度”這一歷史概念時,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到教材內容和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所運用的知識或材料大都出自教材或是學生能看得懂的現代文材料。教學過程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思維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養和提升。
3.問題性原則
在比較教學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應該通過問題教學呈現,所有的未知知識通過學生對各類問題的探究得以深化。在以上對“君主專制制度”這一歷史概念的教學中,教師的教授大都以問題方式進行,包括學生對材料、表格的理解作答,師生一問一答式的交流等,問題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各類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問題思考及作答過程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逐步加深,再通過教師對學生易錯知識點的再次講授和提升,使學生對知識的正確理解得到鞏固強化,歷史學習能力得到了提升。
參考文獻:
[1]趙亞夫,張靜,李曉風,等.歷史學習方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歷史教學法研究室.中學歷史教學法概論[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
[3]趙亞夫,劉軍.歷史教學的新視野[M].高級教育出版社, 2003.
[4]林向東.比較法在歷史新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2005(7).
[5]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劉立新.再論歷史學科概念教學[J].歷史教學,2009(8).
[7]劉立新.講歷史與“做”歷史[J].歷史教學,2010(12).
[8]曾傳忠.比較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1(33).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