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
(重慶市第六十六中學校)
摘 要:目前,新一輪教改浪潮席卷全球,在本著“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的教改理念下,作為班級設計者、管理者、指導者的班主任老師,必須轉變教育理念和應試教育意識。不僅要讓學生學好知識,更要讓學生體會怎樣做人,怎樣和周圍的人相處,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
關鍵詞:道德修養;中學生;提升方法
改革開放快四十年,中國經濟由計劃轉為市場,計劃生育政策也初見成效。現在學校的學生主要是由兩部分構成:城市獨生子女和農民工子女。如何在社會轉型期搞好學校教育,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學生道德修養缺失成因
1.家庭原因
城市獨生子女家庭,家長包辦、無原則遷就的保姆式教育方式以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造成這樣的現象:孩子的分數越來越高,但責任心越來越弱;知識越學越多,而道德修養卻越來越低;心靈脆弱,不能經受一絲打擊,心理問題突出。相反,農民工子女卻表現出與城市獨生子女不同的特征,他們通常在兩個極端線上出現:在學習上要么勤奮學習,成績拔尖,要么調皮搗亂。他們的家長忙于打工,無暇顧及子女教育,家庭教育相對薄弱。
2.教育部門原因
體制弊端——學校的課程安排和活動安排都是圍繞智而不是德開展,其直接的后果便是教育的功利化。學校對老師的評價,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都建立在分數的基礎上,老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
3.社會的負面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我國的物質文明迅速發展,追求經濟利益與實惠,成了普遍的人生信條,對敏感而好奇的中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部分學生認為人和人之間沒有真誠交往,只是相互利用的金錢關系,學生的主流意識越來越淡漠,缺乏遠大理想,變得很現實。電視媒體、報紙雜志的錯誤輿論導向,繁多的電視選秀節目,也給學生一個錯覺:不努力就能獲得成功。
二、提高中學生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首先,就學生自身而言,中學階段是學生行為習慣、道德品質、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甚至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一生,只有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和人交往,才能讓學生健康成長,終身受益。
其次,國際競爭的壓力。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國際競爭也日趨激烈,誰擁有大量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誰就具備經濟競爭實力。凡重視基礎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的國家,經濟發展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道德修養是組成人才素質不可缺失的重要方面,提高我國學生的道德修養就顯得尢為重要。
再次,國家建設的需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大量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但由于歷史、社會和文化原因,我國的教育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比較,仍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問題,全民素質較低,要提高國民素質,不僅僅是抓分數,更要抓能力,抓素質,抓修養,從基礎抓起。因此,重視學生道德修養的整體提高和全面發展就迫在眉睫。
那么,怎樣培養提升中學生的道德修養呢?
三、如何培養提升中學生的道德修養
首先,培養學生良好的與人交往的態度和修養。(1)自信,堅信自己能很好地應付各類交往場合。(2)熱情,在與人交往中,有真摯的情感,與人坦誠相見。(3)信任,尊重人,對別人有信任感。(4)克制,有容忍的態度,減少不必要的爭執。
其次,教學生做到“四個學會”。(1)學會寬容,心中能顧全大局,不計較小的得失;嚴于律己,待人寬厚,善于贊賞別人的長處,容忍別人的缺點。(2)學會互換角色看問題,積極進行語言溝通。(3)學會坦誠,言之有物,行之有理。(4)學會合作與競爭:彼此合作,相互正當競爭。
再次,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方式如:(1)通過升旗儀式、重大節日紀念儀式等活動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完善世界觀、人生觀。(2)通過主題班會、團支部活動等培養學生團結、進取、公平公正等優良品質。(3)通過文藝、體育、科技類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培養開朗活潑的性格。(4)通過角色互換,團結互助,使學生學會替他人著想,形成積極健康的心態。
最后,培養師生情感,創設良好班級環境。(1)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身體力行,做學生的表率。在學生良好品德培養過程中,教師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一個從不撿地上粉筆頭的老師是培養不出高素質的學生的。(2)手段可以多樣化,對行為良好的學生,可以采取口頭表揚、通報表揚、物質獎勵、操行加分等形式;對易犯學生,嚴格監督,隨時提醒,務必讓學生知錯、改錯。(3)創建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充分發揮正確輿論的教育作用,培養健康向上的班風,積極開展班級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集體生活中展示才華,提升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竇桂梅.改造我們的課堂:堅持育人為本,轉變教育方式的課堂探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12).
[2]陳俊濤.面向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市場營銷策略研究[J].商情,2016(47).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