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智
(甘肅省武威第二十一中學)
數學素養,就是一個人在數學學習與應用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數學觀念、知識、能力的總稱。它包括數學意識、數學思想方法、基本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應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對學生而言,數學素養將是他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最重要的能力品質之一。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初中生的數學素養,應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學生數學良好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保障。它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助于學生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經常督促學生緊抓“預習—上課—復習”三環節,課前預習要通過讀書(教材和導學案)確定哪些地方是重點,哪些地方自己搞不懂,做下記號;上課時有的放矢,專心聽講,做到當堂消化,提高學習效率;課后對教師講的內容再進行系統復習,精讀教材,真正理解后,再去做作業。做作業也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僅要過程清楚,步驟嚴密,還要書寫工整,畫圖準確。準確清晰的圖形,有助于形成解題策略,有時做幾何題時,由于圖形隨便亂畫,因此想不出如何解題,如果圖形畫得準確,就會受到圖形的啟發,找出解題的方法。學生有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好數學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重視數學意識的培養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盡量把數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饒有興趣的前提下,積極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是有用的。例如,在教學“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時,筆者首先向學生亮出一支鉛筆問:“同學們能在不用刻度尺的情況下,迅速將這支鉛筆五等分嗎?”這樣一來,創設了探究問題的情境,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數學意識,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對問題進行實踐性探究的活動中,這節課的學習效果非常明顯,輕松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在“正數和負數”的教學中,筆者適時提出如何用數表示零上氣溫和零下氣溫,學生馬上聯系到運用正負數。又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學時,創設問題情境:在公路邊種樹時,為了使坡面和水平路面兩樹之間的水平距離保持一致,怎樣計算坡面上兩樹之間的坡面距離等,讓學生親自動手尋找實際問題并構造數學模型進行解決。教學實踐如是堅持,久而久之,學生對生活實踐的數學意識便油然而生了。
三、加強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
數學思想是對數學概念、定義、命題、定理本質的認識。數學方法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手段,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在知識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在問題的探索和解決過程中體現數學方法,是數學教學的核心所在。比如,講授“軸對稱圖形”時,出示天安門城樓、雙喜、雨傘、蝴蝶等圖形,讓學生觀察,并討論這些圖形具有的相同特點。學生經過討論自己得出了“軸對稱圖形”這個概念。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再讓學生兩兩提問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比如數字、漢字、英文字母、教室中的物體等)。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會了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數學思維方法。再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邊邊邊公理”的教學中,我首先給出了三組數據:3cm、2cm、4cm,3cm、4cm、5cm,3cm、4cm、6cm,讓每一位同學任選一組數據作為三邊長畫一個三角形,然后剪下來和別的同學比一比,看看有沒有能夠完全重合的(即有沒有全等三角形)。學生很快發現,只要是選了同一組數據所畫的三角形就都是全等的。這時,我問:同學們說說三邊滿足什么關系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呢?同學們馬上齊聲答出: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接下來,我追問:三邊長確定了,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確定嗎?同學們馬上又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就這樣,學生便很輕松地理解和接受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公理”。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充分體驗了特殊、一般、歸納、總結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生掌握了數學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獲取知識,更透徹地理解知識,并為后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強化數學邏輯思維的培養
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能力的核心,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更是數學教學的重心所在。那么,怎樣才能在數學教學中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擺脫以前的“填鴨式” 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用“一切從培養能力出發”的新角度去審視教材、備課、上課等教學基本元素,創立一種適應新課標要求的新型的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模式,也就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營造一個開放的課堂氛圍,充分體現學生的 “主體”地位,在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之后,給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的機會和空間,讓學生通過思考、分析、推理、發現等數學思維活動,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獲取知識和提高數學思維能力。例如,教材中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生成,是以例題的方式呈現的,而我在課堂上只在出示了題目后,就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雖然花去了十多分鐘,但最終學生是自己找到了解題思路和方法。學生對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生成有了科學的理解,這種理解是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之上的,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這樣,學生既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自主學習的信心,又提高了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鄭希美.數學素養的構成與培育策略[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10(Z1).
[2]林松.問題探究: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瑰寶[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6(2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