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彬
(甘肅省蘭州市第五十九中學)
摘 要:細節,本是細小環節,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看似無關緊要,卻能以小見大。注重細節描寫就是將身邊不起眼的人、事、景寫活,讓讀者感到平淡的生活是那樣的富有情趣,也讓學生找到打開話匣的鑰匙。成功的細節描寫往往是文章的點睛之筆,對刻畫人物形象、表達思想感情、推動情節發展至關重要。抓住細節,精雕細刻,能使你的文章增色生輝。
關鍵詞:細節;描述;《祝福》
細節描寫是指作品中對一些富有藝術表現力的細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細微的舉止行動,以及景物片段的具體細膩的描寫。它對塑造人物形象、推進情節發展、表現生活環境有重要的作用。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一單元中選取了魯迅的小說《祝福》,其中不乏各種細節描寫,涉及語言、動作、神態等,而其中有兩處細節描寫是我們在閱讀和平時的教學中容易忽略的,其中之一是“我”面對祥林嫂所提出的靈魂有無的問題時,共有七處“說不清”(包括短工說的一處);其二是文中隱藏了“五張賬單”。這兩處細節描寫對于小說主題的深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何理解文中的五處七個“說不清”,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說不清是一句極有用的話,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給人解決疑問,選定醫生,萬一結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這‘說不清來做結束,便事事逍遙自在了。”“我”面對祥林嫂對于“靈魂”有無的問題時,順水推舟地說“也許有吧”,本以為事情到此為止,“我沒有料到的是祥林嫂的迷信并沒有那么單純,存在著“靈魂”與“地獄”的糾結,“我”不可能幫助祥林嫂逃脫生活的困境,但面對這迫切的追問,“我”毫無招架之力,只能用“也許”,“該”,“然而也未必”,最后以“說不清”匆匆了結。結合上面文中的一段描述,我們看到的“說不清”是知識分子才掌握得模棱兩可,這世故的詞語讓“我”暫時地感到推卸責任的舒暢,而對于祥林嫂卻加速了她悲劇的到來。“我”努力地想說清,但卻最終沒有說清,致使自己在“說不清”的預感和不安中惶惶終日。“我”努力地想說清是基于對祥林嫂的同情和關心,而“我”的“說不清”是無力承擔時暴露出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軟弱無力,自尋安逸。除此之外,文中還有一處“說不清”是短工回答“我”詢問祥林嫂死的時間,“我”問道:“什么時候死的?”短工回答:“什么時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罷。——我說不清。”同樣模棱兩可的回答,這是對卑微生命的蔑視,祥林嫂的逝去無關乎任何一個人,她的離去只是一個插曲,或者連插曲都不算,人物的悲劇性不言而喻,當生命如同草芥般,那么這個社會是冷漠殘酷到了極致的,這樣的細節描寫讓我們驚嘆魯迅不愧是文壇的投槍匕首。
《祝福》中關于金錢只有零星的描述,在文中共有五處:(1)福興樓的清燉魚翅:一元一大盤。(2)祥林嫂初到魯鎮的工錢:每月五百文。(3)祥林嫂的婆婆從魯家支走的工錢:一千七百五十文。(4)賣祥林嫂的錢:八十千;娶親費用:五十千;還剩十多千。(5)捐門檻的價錢:大錢二十千。通過這“五張賬單”,我們看到的是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個半月,還買不了兩盤在“我”看來“價廉物美”的清燉魚翅,這樣的細節足見作為封建衛道士代表的魯四老爺對祥林嫂經濟上的盤剝,讓我們為生活于那個時代的下層勞動者哀嘆;而她的婆婆能不經過祥林嫂從魯家支走工錢,并隨意地將她賤賣了八十千,為小兒子娶媳婦花了五十千,還剩下十多千,這十多千竟成了婆婆的“純利潤”,這樣的細節讓我們忍俊不禁,而這正是封建的族權和夫權在為這位會打算盤的婆婆撐腰;祥林嫂把自己兩年做工得到的工錢全部捐出換來了一截毫無用處的門檻,她反而“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一切難道不是神權思想對她的毒害嗎?這樣一份“賬單”交織于文本中平淡無奇,而做以梳理比較,讓我們理解了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正是這一個個看似無聲的細節描寫,把思想的微光聚合起來,產生猶如驚天霹靂的藝術效果,警醒每一個讀者在時代的漩渦中逆流而上,體味小說本身所具有的時代意義。
參考文獻:
[1]曾彩華.細節描寫讓文章增色生輝[J].江西教師網,2013(2).
[2]張慶紅.淺談作文教學中的細節描寫指導[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旬版),2009(2).
[3]劉海波.細節描寫讓人物“活”起來[J].南方論壇,2010(3).
[4]張玉濤.細節描寫在人物報道中的作用研究[D].河南大學,2011(5).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