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宋英凱 劉海艷* 陳斌 劉叢叢
1. 北京市海淀區婦幼保健院產科,北京 100080 2. 北京市海淀區婦幼保健院放射科,北京 100080
孕婦在妊娠期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會有不同程度的骨密度減低,骨質變脆,使得孕期及產后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率有所增加,影響孕婦以后的健康生活;同時,也會影響胎兒骨骼的形成及出生后的體格發育。尤為重要的是,由于鈣對新生兒的智力與神經系統發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缺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缺鈣的新生兒免疫系統差,出生后易體弱多病。隨著“全面二胎”政策的放開,40歲以上的高齡孕婦越來越多。已經過了30~39歲峰值骨量的她們,骨健康情況如何呢?本文對此作一調查,報道如下。
2014年10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市海淀區婦幼保健院建檔并行早孕期超聲骨密度檢查的40歲以上(≥40歲)高齡孕婦112人,平均年齡(42.1±1.5)歲(40~46歲),共有初產婦44人,經產婦68人,為A組。為與其對照,按1:2配比,選取同期35~39歲高齡孕婦224人,為B組,其中初產婦108人,經產婦116人。34歲及以下(≤34歲)孕婦224人,為C組,共有初產婦128人,經產婦96人。所有孕婦于孕10~12w測量橈骨超聲骨密度,孕婦無骨折史,骨代謝性疾病史及特殊職業史,未服用激素等影響骨代謝藥物。
查閱病例資料,詢問產婦病史,記錄下所有孕婦的孕前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早孕期生化指標的血鈣、血磷值。
采用以色列SUNLIGHT OMNISENSE陽光超聲骨密度儀7000P,按操作常規進行規范操作,由專人進行骨密度測量。測量部位為橈骨近腕部1/3段,檢測橈骨超聲波傳播速率(speed of sound,SOS),以超聲傳播速度SOS反映骨骼強度。骨量減少、骨質疏松判斷標準源于儀器自動掃描成像后自動計算出T值(與健康成年人群的平均值比較),定義如下:T值>-1為骨質正常,-2.5 所有孕婦還常規進行了早孕期生化檢查,包括血鈣、血磷的檢測。生化檢測采用BECKMA COULTER公司的Unicel Dxc 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 骨量正常87人,占77.7%,骨量減少22人,占19.6%,骨質疏松3人,占2.7%,具體SOS值及T值見表1。 表1 40歲以上高齡孕婦骨健康情況Table 1 The bone healthy condition of pregnant women above 40 years old 比較3組孕婦孕前體重指數(BMI)、早孕期SOS值及T值,3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但可以看出隨年齡增加,孕前體重指數逐漸增加,具體見表2。 表2 3組孕前體重指數及骨密度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BMI and BMD among the three progestational groups 比較3組孕婦早孕期血鈣、血磷及總蛋白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3。 表3 3組孕婦生化指標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biochemical data among the three groups 試驗組112名高齡孕婦,共有初產婦44人,經產婦68人(其中分娩一次者65人,分娩2次者 3人),比較她們的骨密度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4。 表4 初產婦和經產婦的骨密度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BMD between primipara and multipara 孕婦孕前體重指數與骨密度值呈正相關(r=0.418,P=0.008),孕次、產次、孕婦年齡與骨密度值無明顯相關性(P>0.05)。 文獻報道,美國2012年35歲及以上生育第一胎的女性是40年前的9倍[1],高齡產婦尤其是40歲以上的產婦,其胎兒染色體異常、妊娠高血壓疾病、胎兒畸形、胎盤植入、產后出血、前置胎盤以及早產的風險明顯增加[2-3]。有文獻報道,北京地區女性在30~39歲是峰值骨量時期,峰值骨量過后,骨密度隨年齡增加而降低,骨質疏松發病率隨之升高[4]。也有文獻報道,40歲以上孕婦骨密度較年輕女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5]。本文研究表明,40歲以上孕婦的早孕期骨密度與40歲以下的孕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考慮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1)研究對象差異:文獻[4]研究的是體檢女性,且40歲以上組(年齡40~49歲),而本文研究的是孕婦(年齡40~46歲),平均年齡(42.1±1.5)歲;(2)隨年齡增加,孕婦體重指數有所增長,而本研究顯示,孕婦的孕前體重指數與骨密度呈正相關。(3)高齡孕婦年齡大,生活閱歷豐富,平時注意補鈣,且孕婦在早孕期常常口服多種維生素,其內含有鈣。而年輕孕婦和未懷孕女性往往對補鈣不太在意。 盡管骨密度與年輕女性無差異,但本文研究對象的骨健康情況仍不容樂觀。本研究中,骨量減少占19.6%,骨質疏松占2.7%,這與婦女妊娠期可能會出現的骨鈣代謝改變相符合。妊娠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由于孕期存在高水平雌、孕激素,其對骨骼具有保護性作用。另一方面,孕期由于胎兒在生長發育中需要大量的鈣,導致女性負鈣平衡,引起骨峰值下降,增加女性骨質疏松癥發生的風險。妊娠期胎兒的生長發育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整個孕期胎兒骨礦化需要從母體吸收約30g的鈣。 文獻報道,血鈣、血磷水平與骨密度無明顯相關性[6]。本文研究亦提示血鈣、血磷濃度在不同年齡孕婦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雖然血鈣濃度并不與骨密度相關,但是依然提倡孕中晚期補鈣,因為有研究認為,孕期膳食鈣攝入對于維持骨密度水平,預防骨質流失是非常重要的[7]。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妊娠中期孕婦缺鈣的發生率達48.2%[8]。妊娠期補鈣是滿足機體鈣攝入需求的重要手段。 對于中青年女性骨密度與孕次的關系,目前缺少相關研究。大量研究認為,哺乳會影響骨密度。Akesson等[9]研究表明,骨吸收從早孕期開始增加并持續整個哺乳期,停止哺乳后逐漸恢復,這是妊娠期和哺乳期發生骨量減少、骨質疏松、骨質軟化癥的重要原因和基礎。Tsvetov 等[10]研究顯示:哺乳持續時間與低骨密度顯著相關,作者推測延長的哺乳可能使絕經后骨質疏松增加。國內文獻亦報道,累計哺乳時間超過12個月者骨密度顯著降低[11]。以此推測,經產婦的骨密度應低于初產婦。但本研究顯示,40歲以上孕婦的早孕期骨密度與孕次無關。由于本文中經產婦大多為一次分娩史,缺少多次分娩的產婦數據,對于經產婦的骨健康情況,還需更大樣本的研究。 40歲以上的高齡孕婦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有一定的健康保健意識,她們的骨密度情況與40歲以下的孕婦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對于她們的骨健康可以采用個體化指導。個體化指導指定期進行骨營養狀況監測,根據監測提供針對性的指導。研究表明定期對孕婦進行營養指導能夠幫助她們攝取適合的營養,提高鈣及其他微量元素的攝入[12],避免低骨密度對母兒的影響,最終提高孕產婦和新生兒的骨健康狀況。1.4 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40歲以上高齡孕婦早孕期骨健康情況

2.2 各組孕婦骨密度比較

2.3 各組孕婦生化指標比較

2.4 試驗組初產婦與經產婦骨密度比較

2.5 所有孕婦一般情況與骨密度相關性分析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