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洪冰 程亮
1. 阿壩師范學院,四川 水磨鎮 623002 2. 四川省運動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肌肉組織流失,進而導致肌肉力量和關節功能的衰退,甚至發生骨質疏松癥[1]。學者報道,有規律的運動或抗阻訓練能有效改善骨質結構[2-3],另外,適宜的全身振動訓練(whole-body vibration training,WBVT)也能提高人體BMD,與運動或抗阻訓練方式相比,WBVT更適合運動功能喪失、有認知功能障礙或不習慣運動的人群[4]。普遍的觀點認為高頻WBVT對人體BMD的提高優于低、中頻,他們選擇的振動頻率分布在20~40 Hz、振幅分布在2~5 mm[5-8]。遺憾的是,停止WBVT后對受試者的BMD有何影響缺乏文獻報道。鑒于此,為了進一步驗證和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礎上[1],假設停止WBVT 8周后對受試者BMD仍有積極影響。擬通過對絕經老年女性進行24周無負重的WBVT,探討停練8周后股骨近端BMD的變化,為社區、老年機構開展全身振動訓練改善老年人BMD提供依據,將豐富預防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的理論。
2015年6月,通過走訪我校周邊大型公園、社區以及我市養老機構,募集68例60~70歲健康老年女性。納入標準:①通過健康體檢;②簽訂知情同意書;③無特別健身愛好;④絕經,近2年未服用雌激素藥物。排除標準:①有骨質疏松癥;②體內有植入物或心臟支架、心臟起搏器;③有運動障礙、癲癇病及帕金森癥狀。在實驗前4周有7例因家庭、個人原因離開(流失率10.3%),最終61例受試者完成整個實驗過程。隨機分成振動組(30例,年齡64.8±4.5歲,身高157.8±7.2 cm,體重57.0±8.2 kg,BMI=22.9±2.1 kg/m2)和對照組(31例,年齡65.1±3.9歲,身高158.0±8.6 cm,體重56.4±7.9 kg,BMI=22.6±1.9 kg/m2),組間年齡、身高、體重和BM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1全身振動訓練:本研究的振動頻率和振幅借鑒前期研究[1]和林長地[4]的方案,頻率為20~35 Hz、振幅為3 mm。實驗配備5臺Power-Plate振動儀(美國產),由實驗人員進行指導,振動組進行為期24周(2015年7月至12月,每周3次,每次約20 min,下午16:00~18:30)的WBVT。借鑒巴洪冰[1]的實驗方案,振動組受試者在振動儀開啟狀態下完成半蹲、深蹲、提踵和單腿蹲4個動作(5組、每組10~12次,組間休息30 s)。振動儀處在關閉狀態下,對照組完成實驗組相同的動作。整個實驗周期兩組受試者保持原先的生活習慣,每隔4周有實驗人員對受試者進行電話回訪,紀錄她們的生活情況。
1.2.2骨密度測試:運用Norland產XR~46型雙能X線骨密度儀,在0周、24周和32周(停練8周)對所有受試者優勢側股骨近端的BMD進行測試,包括股骨頸、Ward’s三角區和大轉子。被測試部位需進行5次無折返連續掃描,股骨頸和大轉子誤差系數為1%~2%,Ward’s三角區誤差系數為2.5%~5%[1]。

對受試者進行24周WBVT干預,及停練8周后,測試結果如下。(1)0周:振動組和對照組股骨近端BMD基線數據無顯著差異(P>0.05);(2)24周與0周:振動組大轉子和Ward’s三角區BMD顯著增大(P<0.05);振動組大轉子和Ward’s三角區BMD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3)32周與0周:振動組大轉子BMD顯著增大(P<0.05);振動組大轉子BMD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受試者股骨近端骨密度結果Table 1 Proximal femur BMD of the study
注:24周與0周組內比較,*P<0.05;24周與0周組間比較,★P<0.05;32周與0周組內比較,◆P<0.05;32周與0周組間比較,#P<0.05
Note: From 0 to 24 weeks within group comparison*indicatesP<0.05; from 0 to 24 weeks between group comparison★P<0.05; from 0 to 32 weeks within group comparison◆P<0.05; from 0 to 32 weeks between group comparison#P<0.05
預防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十分有必要。目前已有學者報道定期的高頻WBVT能提高老年人的BMD[8-11],但是停止WBVT練習后對BMD有何影響尚無文獻報道。本研究對老年女性進行24周的高頻WBVT,并分析停練8周后股骨近端BMD的變化,將進一步拓展WBVT對人體BMD影響的理論。結果顯示:24周后振動組大轉子和Ward’s三角區BMD顯著增大(P<0.05);停練后(相比0周基線數據)振動組大轉子BMD顯著增大(P<0.05),停練后振動組大轉子BMD仍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驗證了部分假說,停止WBVT8周后對受試者BMD仍有積極影響。
前人研究發現,當受試者進行WBVT時,會刺激到人體更多的感受器,激活了更多的運動單位并提高肌纖維募集的能力,進而促進神經遞質的分泌、刺激肌腱[4],這對人體受振動刺激部位肌力的改善有積極作用。而肌肉收縮會對骨骼產生壓力負荷,成骨細胞的活性和骨的生成會通過壓電效應增強,因此增加肌力能促進成骨生長,優化骨骼結構,進而增加骨強度和BMD[1]。目前有“肌動力”和“骨血灌注增加”兩種學說解釋WBVT能改善BMD。Fritton[9]認為年齡增加后肌肉出現萎,縮減弱了“低值高頻”的力學刺激,骨質結構發生了變化。“肌動力”學說認為WBVT觸發了肌肉發放“低值高頻”的力學刺激,因此骨組織不斷受到刺激。與此同時,Saila[10]也認為WBVT能有效促進這種力學刺激,使肌肉進行了不隨意的收縮、產生了牽張反射,對骨組織反復刺激進而引起BMD的變化。另外,“骨血灌注增加”學說認為WBVT改變了人體骨組織中的血流量,引起骨血灌注的增加。Huang[11]認為WBVT會刺激受試者IIa型肌纖維收縮,有利于骨血灌注,促進骨生長、抑制骨量丟失。Stevart[12]發現WBVT增加了受試者胸部、骨盆和小腿血流量,分別提高了20%、26%和30%,該研究認為WBVT改變了受試者腿部血液動力學,產生高壓力,增加了外周淋巴和靜脈引流量,引起骨血流灌注增加,進而改變了BMD。
一系列研究證實了高頻WBVT對老年人BMD有積極影響,Russo[13]對29名老年女性進行24周的WBVT(頻率28 Hz,振幅2 mm)顯示雖然對股骨近端(大轉子)和腰椎BMD有顯著影響,但對股骨頸BMD無顯著變化。同時,巴洪冰[1]也持相同的觀點,認為24周的WBVT(頻率20~35 Hz、振幅3 mm)顯著提高了老年女性Ward’s三角區和大轉子BMD,而對股骨頸BMD無顯著影響。也有學者持不同的觀點,Ruan[5]認為24周WBVT(頻率30 Hz, 振幅5 mm)顯著增加了老年女性股骨近端BMD。本研究與Russo[13]和巴洪冰[1]的結論一致,造成結果的差異,推測可能與采取的振動頻率和振幅不同有關,提示論證不同的振動頻率和振幅對BMD影響將是后續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針對老年群體進行WBVT停練后BMD的變化尚無文獻報道。但在運動停練后對人體BMD的影響已有討論,一項對55~70歲女性進行快走、慢跑和爬樓梯鍛煉(36周,每周3次)并分析在停練42周后BMD變化的研究,顯示實驗組骨礦物質含量出現顯著下降(停練42周與36周比較),且只比0周時多1.1%,作者認為持續運動有利于骨量的維持[14]。鑒于此,我們推測停止WBTV,增加的骨密度可能會再度丟失,本研究在WBVT停練8周后對受試者進行了跟蹤分析,結果顯示對大轉子BMD提高仍能維持,但Ward’s三角區BMD出現下降,提示不間斷的持續WBTV對BMD的維持有積極作用。但本研究存在局限性,因受實驗條件限制未能更加細化停練時間,如每隔4周來探討停練對BMD的影響,未能比較與其他抗阻訓練對BMD影響的差異,將是后續討論的方向。
綜上所述,24周高頻WBTV提高了老年女性股骨近端BMD,對股骨頸BMD無顯著變化。建議在老年社區增加全身振動訓練儀,對有運動障礙或不習慣運動的人群提高BMD預防骨質疏松癥有積極的意義。另外,本研究初步證實了WBTV停練8周后,對大轉子BMD的維持仍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