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濤 閆巧珍
云南省文山學院,云南 文山 663000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快,老年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會隨之上升3~4倍[1]。近年來臨床上對骨質疏松的預防主要是通過提高患者的骨密度為重點,同時將維生素D及鈣劑作為補充基礎[2]。大量基礎性研究與臨床實踐證明,運動對于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具有重要的組成作用,而適宜的運動量能有效提高骨生物力學性能、增強骨密度同時改善骨代謝[3]。我院為探究不同功率的自行車運動對骨質疏松癥患者骨密度的影響,對30例患者進行了遞增負荷功率自行車運動,現將結果整理如下。
將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文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骨外科收治的60例骨質疏松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63~78歲,平均年齡(68.4±3.7)歲;體重56~72 kg,平均(62.3±4.1)kg。觀察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61~79歲,平均年齡(68.0±3.9)歲;體重55~74 kg,平均(62.0±4.5)kg。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比較上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1)女性50歲且絕經一年以上,男性65歲以上;(2)經DXAs檢查確診為骨質疏松患者;(3)均采用保守治療;(4)受訪者知情同意并配合調查。排除標準:(1)未確診為骨質疏松的患者;(2)神志不清,智力障礙;(3)各種原因無法配合完成干預者;(4)患有嚴重的內科疾病者;(5)繼發性骨質疏松癥;(6)腫瘤、結核。骨質疏松癥的診斷標準[4]: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以骨密度測量為基礎的診斷骨質疏松癥的標準,作為我們的參考。正常:BMD(骨密度)值低于正常年輕成人骨密度在一個標準差之內(T值高于-1)。骨量丟失:BMD值低于正常年輕成人的骨密度在1到2.5個標準差之間(T值在-1到-2.5之間)。骨質疏松癥:BMD值低于或等于正常年輕人2.5個標準差(T值低于等于-2.5)。有過1次或多次骨折經歷的都肯定有嚴重的或確診骨質疏松癥。
1.3.1起始負荷: 女子/ 男子, 80 W/ 100 W。
1.3.2遞增負荷: 3 min 遞增法(3 min 法): 女子/ 男子分別為 3 min 遞增 40 W/ 50 W 至力竭;1 min 遞增法(1 min法): 女子/ 男子分別為 1 min 遞增 20 W/ 25 W 至力竭;線性遞增法(線性法): 30 s 遞增 10 W 至力竭;兩組患者自行車車速控均制在60m/min。(力竭判斷標準: 1) 當強度達到一定后,VO 2 max 不再隨心率增加而出現平臺;2) 呼吸商>1. 10, HR 大于 180次/ min, Lac>7mmol/ L;3)體力達到力竭,受試者能保持原有的運動速度。)
比較兩組患者實驗前后骨密度變化情況,同時在實驗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骨代謝指標進行記錄,包括骨形成指標(BGP)與骨吸收指標(U-Pyd/Cr)。

觀察組治療后L1-L4的BMD為(1.23±0.03)g/cm2,左側股骨頸的BMD為(1.01±0.02)g/cm2,明顯優于對照組的(1.13±0.01)g/cm2、(0.94±0.01)g/cm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MD變化情況Table 1 BMD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g/cm2, μg/L, nmol/mmol)
注:*與觀察組比較,P<0.05;**與觀察組比較,P<0.01
Note:*vs Observation group,P<0.05;**vs Observation group,P<0.01
觀察組治療后髖部的骨密度為(0.70±0.17)g/cm2,腰椎正位的骨密度為(0.95±0.28)g/cm2,明顯優于對照組的(0.62±0.12)g/cm2、(0.84±0.10)g/cm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密度的變化情況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n changes in bone density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g/cm2, μg/L, nmol/mmol)
注:*與觀察組比較,P<0.05;**與觀察組比較,P<0.01
Note:*vs Observation group,P<0.05;**vs Observation group,P<0.01
想要保證骨骼的健康,可通過運動進行,不僅能提高骨生物力學性能、骨密度,同時能改善患者的骨形成與骨吸收。不同時期進行運動時的效果是不同的[5],兒童時期運動能提高骨量,而成人時期運動則可獲得骨量并對其進行保存,老年進行運動則能保存骨量并有效預防其流失。所以不同的運動方式、強度及頻率的不同對患者骨密度造成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在防治骨質疏松過程中應當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6]。骨強度的主要決定因素就包括骨密度,而骨密度的檢測是診斷骨質疏松癥的金標準,同時也能預測患者發生骨折的幾率,為骨質疏松癥治療的效果進行有效參數的提供。相關研究指出[7],通過增加骨峰值能有效延緩并降低骨量的丟失。
通常進行運動時在對時間與頻率上的標準并無統一,通常以患者自己感覺不疲勞、耐受即可[8]。通過適宜強度的有氧運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骨密度,同時在一定的范圍內,患者運動的時間越長、頻率越高骨應力的刺激越大,能有效維持并提高骨密度的含量。但每次運動的時間不可過長,且頻率也不可過大,或產生負面效果。若想要改善骨密度必須要讓患者運動的時間持續3個月以上,一旦停止運動后患者骨質中的礦物質能明顯降低,甚至會低于原來的水平,所以通過運動來提高骨密度的效果具有可逆性,但是運動必須持之以恒[9-10]。本次研究發現,通過遞增負荷功率運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骨密度與骨形成、骨代謝情況(P<0.05),觀察組治療后L1-L4的BMD為(1.23±0.03)g/cm2,左側股骨頸的BMD為(1.01±0.02)g/cm2,明顯優于對照組的(1.13±0.01)g/cm2、(0.94±0.01)g/cm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治療后髖部的骨密度為(0.70±0.17)g/cm2,腰椎正位的骨密度為(0.95±0.28)g/cm2,明顯優于對照組的(0.62±0.12)g/cm2、(0.84±0.10)g/cm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遞增負荷功率自行車運動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促進患者的骨密度與骨吸收,對預防患者的骨折具有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