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磊(京東集團 北京 100176)
電子發票推廣應用背景下的稅收信息化研究
蔡 磊(京東集團 北京 100176)

在我國經濟社會信息化發展日新月異的現階段,電子商務新型業態的急劇擴張,“互聯網+”行動的深入開展,均推動著稅收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電子商務新型業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使稅收信息化建設面臨挑戰。稅收信息化適應信息化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是稅收體制、模式的變革;而稅收信息化必須高揚稅收誠信旗幟,革除新環境、新條件下各種弊端的影響。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必須始終堅持稅收公平原則。通過稅收信息化監管,推動誠信納稅,進一步夯實社會誠信基石,而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強力推手就是全面應用電子發票。
電子發票是信息化條件下經濟運行的必然產物。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快速帶動經濟生活進入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電子商務蓬勃發展,新興電商企業生產、管理、銷售高效運行,使得傳統紙質發票的管理方式諸如人工領購、開具、傳遞以及發票使用量等自身特性的限制愈加突出,已經無法滿足經濟運行的需求。國家有關部門協同互聯網電商企業合作創新,電子發票應時而生。2013年6月27日,中國內地首張電子發票在京東開出,這一新型的電子化票據正式登上流通舞臺,并顯示出強大生命力和廣闊前景。經過幾年的試點推行,電子發票不斷摸索,其優勢正日益展現出來。
電子發票使開票企業實現了交易信息的無紙化傳遞、使用和保管,減少紙質發票打印、分揀、遞送、倉儲等繁瑣勞動,提升了業務辦理的及時性和效率化,降低了經營成本。電子發票系統可以與企業內部ERP等系統相結合,通過電子發票數據,企業可以實時分析自身的銷售情況和財務狀況,顯著提升企業生產經營效率。對于消費者而言,電子發票更有助于維權。同時,電子發票解決了傳統發票領域的虛開發票、假發票等弊病,有助于加強稅收征管和發票管理,保障稅收公平,規范電子商務經營,維護市場經濟秩序。電子發票的直接效益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它巨大的溢出效應和深遠的影響日益明顯,隨著電子發票的全面應用和應用服務建設的完備,逐步可替代現有紙質發票為核心的發票管理體系,構建以電子發票為核心的“信息管稅”新型管理模式。此外,推廣應用電子發票在保護和節約資源、低碳環保方面的貢獻將是永續的。
電子發票的產生及應用,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與支持,其成長和發展完全遵循國家政策導向。2012年2—5月,國家發改委會同財稅部門,分別對規范網購發票、開展(電子)發票應用試點城市的問題進行了國家層面的政策制定。兩個月后,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網絡發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國家將推廣使用網絡發票管理系統開具發票,并力爭在三年內將網絡發票推廣到全國。這項舉措在2013年得到了國家稅務總局、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商務委員會、北京市國家稅務局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推動,啟動了電子發票項目,并選取中國最具代表性的B2C企業京東集團作為項目的試點單位。隨即京東成立電子發票虛擬項目小組,致力于電子發票項目技術與系統的開發,并于2013年6月27日開出了中國內地首張電子發票。2013年9月26日,在商務部電子商務發展發布會上,電子發票在京東的試點情況得到充分肯定,三個月內京東共開具了586張電子發票。伴隨著京東業務的高速增長,電子發票逐漸發展到了全國近20個省市區,并且其內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和豐富。
隨著國家網絡強國戰略和“互聯網+”行動的深入開展,全面推廣電子發票的應用已是勢在必行。2015年9月,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互聯網+稅務”行動計劃》將“互聯網+電子發票”列為“5大板塊、20項重點行動”。2015年11月,《關于推行通過增值稅電子發票系統開具的增值稅電子普通發票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84號)將電子發票從試點向全國推廣,為踐行電子發票的全覆蓋提供了政策保障。2017年3月,國家稅務總局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增值稅電子普通發票推行工作的指導意見》(稅總發[2017]31號),標志著電子發票應用的全面推進。可以說,國家政策推導加之互聯網企業配合推廣,稅企合作的“雙劍合璧”共同架起電子發票推廣與應用的制度保障護欄和服務平臺建設。
電子發票的應用與稅收信息化的提升互為表里。電子發票不僅是自身形態的電子化,也促使發票使用管理過程的電子化。電子發票從開具、獲取、傳輸、保存到報送稅務機關、部門核查等全部過程,由原有的紙質固態人工模式轉換為數字化網絡模式,客觀上助推了稅收信息化快速提升。
電子發票的使用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稅收征管方式。電子發票一經開出就植入了交易信息,每一單電子發票都是原始數據存儲器,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國民經濟大數據特征。稅務機關通過電子發票的實時互交能夠及時掌握納稅人詳細開票情況,對具體明細進行查詢、統計、分析、利用,加強了國家財稅監管規范,真正實現由“以票管稅”轉為“信息管稅”。可以說,電子發票是市場需求倒推稅務征管體制改革的一種創新,必將成為國家全面信息管稅的有力抓手。
電子發票有助于建立稅務新生態。稅收信息化既關聯稅收征納雙方,又涉及相關部門,電子發票使各方互聯互通,形成互利共生的稅務新生態。
第一,應用電子發票有助于提升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具有市場主體和納稅人雙重身份的企業,通過電子發票與相關管理軟件系統打通技術接口,真正實現智慧財務,與稅收信息化管理相適應。在傳統稅收管理體系下,業務復雜的大中型企業賬簿數量繁多,稅務機關納稅檢查存在很多困難。而大量的小企業,業務簡單,甚至不設賬簿,稅務機關只能采取定額、定率征收的方式。通過電子發票實現稅收信息化,稅務機關對大中型企業進行適時、準確、便捷的監管,原先未設賬簿的小微企業建賬立檔,合理征收,便利監管,有效杜絕涉票違規行為。
第二,共建電子發票服務平臺,創新稅務機關服務模式。在市場經濟主導模式下,國家稅務總局負責發布電子發票法規和政策指引,由納稅人或第三方自建平臺,這樣的企業運營形式圍繞電子發票進行加值服務,建立起電子發票生態圈。通過推行電子發票實現銷售逐筆開具發票,實現開票納稅“如影隨行”的創新理念。
第三,全面推行電子發票管理新系統,共建稅收信息化。經過稅務機關、企業、中介以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不斷推進辦稅便利化改革,從電子發票開具到最后的分析存檔,既包括了企業內部自身的監督,也包括來自稅務部門的監督。同時建立可靠的信息安全系統,保證發票信息的安全性。在“互聯網+稅務”的創新應用下,建立集發票開具、交付、歸集、管理、兌獎、報銷、入賬、存檔等全流程的稅務新生態。
變換一個視角來看,電子發票在網絡上閉環運行也是企業運營行為的信息化,無疑會規范企業經營行為,這既是為稅收信息化創造良好環境,也是稅收信息化應有之義。
(一) 電子發票將促進電商依法納稅
當前,新型業態存在稅收監管的缺位,其運營中虛擬化的特性使傳統的稅收征管方式難以實施。隨著電子商務的膨脹式擴展,對電商“全面”、“規范”管理迫在眉睫。不管電商自身意愿如何,堅持稅收公平、依法納稅是公理正道,不能廢弛。全面推廣應用電子發票把電商納入規范經營的軌道,對促進電商的發展意義重大。
(二) 電子發票約束企業誠信經營
沒有誠信經營就不會有良好的稅收環境。尤其在電子商務領域更多的是依賴于以企業信用保持其競爭力,電子發票的應用倒逼企業完善誠信機制,從而促進社會誠信、公平。當前全面實行營改增,保證增值稅抵扣鏈條完整尤為重要。上游企業是否規范將直接影響下游企業抵扣比例,形成交易雙方監督機制。電子發票適時記錄電商業務整個流程的誠信規范,既是對企業的約束,又有利于稅務機關監督管理。
(三)電子發票有效遏制涉稅、涉票違法違規行為
偷稅逃稅、虛開虛報嚴重影響稅收環境。使用電子發票可以為掃清稅收監管電子商務“盲區”提供高效有利的手段。通過電子發票系統,稅務機關可以為用戶畫像、實時取得電商企業網絡銷售的真實數據,將電商企業所有的經營活動納入監管視野,實現對稅源的有效監控,使偷逃稅款、虛假刷單、假冒偽劣等問題得到遏制,構建起誠信經營、公平納稅、高效監管的稅收環境,推動稅收信息化躍上新層次、再上新水平。
電子發票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化交易憑證,將成為企業數據分析的根本抓手,成為可在多領域進行財稅創新的“介質”,將改變傳統的稅收監管模式,提高稅收監管效能,為納稅人營造健康公平的稅收環境,為消費者提供更便利的維權手段,減少偷稅逃稅違法現象,促進互聯網行業規范化運營發展。這一切正是稅收信息化的目標,也是稅收信息化的內涵。電子發票與稅收信息化相互促進,在推廣應用電子發票的進程中提升稅收信息化,體現著深化改革、推進發展的大智慧。
責任編輯:高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