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琳
(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療法并舉·
龍膽瀉肝湯配合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分析
周 琳
(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帶狀皰疹;龍膽瀉肝湯;刺絡拔罐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皰疹性皮膚病[1],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常按一定的神經部位分布。兒童在首次感染時容易導致水痘,年齡較大者與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易感染帶狀皰疹病毒,超過50歲的中老年患者約占患者總數的50%以上。帶狀皰疹初起為患部劇烈疼痛,并有灼熱感,隨即出現粟粒到綠豆大小的水皰,皰疹沿周圍神經分布,簇生為條帶狀,其自然病程為2~3周,治療不當或延誤治療時機,可遺留局部瘢痕和神經痛后遺癥。患病后能夠獲得終身性免疫,但偶見免疫力較差患者再次發病。其治療方法很多,且療效不一,臨床多用抗病毒藥(如阿昔洛韋)、止痛藥物等治療,但療程較長,癥狀緩解慢。筆者近年采用中藥配合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療效快,止痛效果好,后遺癥少,現總結分析如下。
選取2011年7月—2015年7月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確診的218例帶狀皰疹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詳細研究,其中男138例,女80例;年齡22~36歲,平均(30.2±3.1)歲;病程5~16 d,平均7.2 d;發病部位:四肢152例,胸部35例,腰部22例,頭面部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感且有典型皰疹;排除局部已繼發細菌感染者。218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平均分為兩組。治療組109例,男68例,女41例,年齡22~36歲,平均(30.2±3.1)歲;對照組109例,男70例,女39例,年齡22~36歲,平均(30.2±3.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患病時間等基本指標方面經統計學分析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2]:①皮損多為綠豆大小的水皰,簇集成群,皰壁較緊張,基底色紅,常單側分布,排列成帶狀。嚴重者,皮損可表現為出血性或可見壞疽性損害。皮損發于頭面者,病情往往較重。②皮疹出現前,常先有皮膚刺痛或灼熱感,可伴有周身輕度不適、發熱。③自覺疼痛明顯,可有難以忍受的劇痛或皮疹消退后遺疼痛。
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診斷學》[3]中肝經郁熱證擬定。肝經郁熱證: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黃,舌質紅,舌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數。
治療組:采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龍膽草20 g,車前草10 g,木通8 g,梔子10 g,黃芪15 g,柴胡12 g,黃芩10 g,大青葉20 g,板藍根20 g,紫草10 g,甘草6 g。疼痛劇烈者加延胡索12 g,香附12 g;水皰較多,皰壁松弛,糜爛滲液,腹脹便溏者加白術12 g,蒼術12 g,陳皮12 g,茯苓10 g。每日1劑,水煎2次,取200 mL藥液, 每日分2次口服。局部治療:對出皰疹處皮膚用75%的乙醇棉球消毒,待干后,用七星針重叩出血,將皰疹叩破,再用鑷子或止血鉗等夾住95%乙醇棉球,點燃后在火罐內壁中段繞1~2圈,或稍作短暫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時將火罐扣在施術部位上,拔出較多黃色液體及血液,其邪自出。根據病情的輕重及患者體質的強弱,決定放血量的多少,一般為3~8 mL,留罐5~10 min。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吸干凈施術部位,無需特殊處理。一般隔日1次,重者每日1次。若皰疹面積較大,可分2~3次治療。初起者及輕癥1次即可治愈,遷延日久或熱毒盛者需2~3次。
對照組:阿昔洛韋注射液(煙臺只楚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2414,10 mL∶0.25 g)0.5 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00 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另用阿昔洛韋軟膏外敷,每日2次。
兩組均治療1個月后統計臨床療效。
1.療效標準。治愈:患者皮疹與疼痛感均消失;好轉:患者皮疹消退超過30%,與治療前相比疼痛感明顯降低;無效:皮疹或疼痛感無緩解或惡化。總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2.結果
(1)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不良癥狀比較:觀察組2例患者發生不良癥狀,發生率為1.8%;對照組22例患者發生不良癥狀,發生率為20.2%。觀察組患者不良癥狀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患者,男,51歲。初診:2014年8月3日。患者訴左側胸部、左腋下及左上臂內側皮膚疼痛3 d。檢查:神志清,面紅,左胸第五、六肋間及左腋下、左上臂內側皮膚有散在集簇樣皰疹,有綠豆至黃豆大小,水皰呈透明狀,周圍紅暈,皮膚觸痛明顯,食欲不振,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排除心絞痛等疾病后,確診為帶狀皰疹。給予龍膽瀉肝湯加減內服、局部七星針叩刺及刺絡拔罐治療。方藥組成:黃芩9 g,板藍根15 g,龍膽草16 g,柴胡 12g,梔子6 g,生地黃15 g,澤瀉9 g,甘草6 g,車前子9 g,姜黃6 g,延胡索12 g。每日1劑,水煎至200 mL,早晚分2次溫服,共7劑。局部治療:給予七星針叩刺后加拔火罐,留罐10 min。8月10日復診:訴上法治療當日疼痛明顯減輕,檢查時皰疹已開始結痂,守原方再進7劑,8月16日再診,諸癥已除,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長期潛伏在人體神經根部,當人體免疫力降低時,病毒爆發而致病[4],并沿神經纖維移至皮膚,使受侵后的神經和皮膚產生強烈的炎癥刺激。皮疹一般為單側性和按神經節段分布的特點,有集簇性的皰疹形成和伴有疼痛[5]。中醫學認為帶狀皰疹屬于“纏腰火丹”,認為帶狀皰疹是因人體內臟腑氣機失調所誘發[6],多因肝經郁火和脾經濕熱內蘊,復感風熱時邪,以致引動肝火,濕熱蘊蒸,浸淫肌膚而發。本病發病部位主要在表皮及真皮層,為實證,故采用“盛則瀉之”的治療原則[7]。治療以清熱利濕、和血止痛為主。濕熱循經上擾下注,上擾則頭顛耳目作痛或聽力失聰;旁及兩脅則為痛且口苦;下注則循足厥陰肝經所絡陰器而為腫痛、陰癢。方用龍膽草大苦大寒,上瀉肝膽實火,下清下焦濕熱,為君藥;黃芩、梔子具有苦寒瀉火之功,澤瀉甘淡而寒,三臣藥能夠協助君藥龍膽草以利水滲濕,從水道排出肝火及濕熱。肝主藏血,肝經有熱,本易耗傷陰血,加用苦寒燥濕,再耗其陰,故用生地黃、當歸滋陰養血,以做到標本兼顧。方用柴胡,是為引諸藥入肝膽而設。甘草具有緩肝急之功效,與中醫理論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相符,協調諸藥,保證苦寒之品不傷胃氣。諸藥合用,共奏上瀉肝膽實火、下清下焦濕熱之功。結合拔罐治療促進炎癥吸收,使創面干燥、結痂,增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促使體內廢物、毒物的排出,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況,給細胞提供更多的營養物質和氧氣;調整免疫功能,增強自身抵抗力,促使疾病好轉;能夠牽拉肌肉,提高痛閾,緩解疲勞,從而降低后遺神經痛的發生率。梅花針通過叩刺皮部,激發和調節臟腑經絡功能,達到疏通經絡、祛瘀生新、調整陰陽的目的,從而改善神經功能,促進受損神經修復,加強治療作用,達到治療、緩解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龍膽瀉肝湯有抗炎、免疫調節、抗病毒的作用[8-9]。本研究證實,龍膽瀉肝湯配合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效果顯著,療效確切,副作用小,且病程短、花費少,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1]楊國亮,王俠生.現代皮膚病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6:293-297.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59-260.
[3]季紹良,成肇智.中醫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82.
[4]唐維斌.紫外線負離子噴霧聯合新癀片、潑尼松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6,20(8):497.
[5]郝飛.帶狀皰疹的早期規范化治療[J].中國社區醫師,2013,29(1):18-19.
[6]張立軍,張潤田,周興剛.中醫藥治療帶狀皰疹的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6):682-684.
[7]高鳳云.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帶狀皰疹37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1,27(1):25.
[8]潘經媛,邱銀生,朱式歐,等.龍膽瀉肝膠囊的抗炎、免疫調節作用[J].時珍國醫國藥,2006,17(8):1471-1472.
[9]匡琳.龍膽瀉肝配方顆粒治療生殖器皰疹的臨床觀察及其對外周血樹突狀細胞功能影響的研究[D].長沙:湖南中醫藥大學,2009.
《中國民間療法》誠聘青年編委
本刊擬在國內組建一支專業齊全、結構合理的青年編委隊伍,誠邀在中醫藥基礎、臨床、特色診療及中藥、民族藥等各相關專業領域內有一定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的青年專家、學者參與。詳情請登錄《中國民間療法》雜志官網(www.zgmjlf.cptcm.com)查詢。
201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