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菊
(山東省泗水縣中醫醫院,山東 濟寧 273200)
臍灸聯合中藥止痛調經方治療寒凝血瘀證痛經的臨床觀察
張艷菊
(山東省泗水縣中醫醫院,山東 濟寧 273200)
臍療;中藥;痛經;自擬方
痛經是指女性在經期前后或月經期間出現規律性、周期性的小腹部疼痛(或墜痛,或刺痛,或脹痛)及腰骶部墜脹酸痛。該病發病率為30%~80%,有些女性因疼痛劇烈導致嘔吐,甚至引起暈厥,對其學習、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筆者2013—2014年共收治辨證為寒凝血瘀證的痛經患者36例,運用隔藥灸神闕穴聯合中藥口服治療該病,臨床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36例均為門診患者,發病年齡為14~35歲,平均年齡26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10余年。以上病例經彩超檢查及婦科雙合診檢查(處女行肛診檢查),排除子宮及附件有明顯器質性病變的患者。
診斷標準:以經期前后或月經期間出現規律性、周期性的小腹部疼痛,伴有腰酸痛或墜脹,或腹瀉、惡心欲吐等其他不適,甚或疼痛劇烈難忍,甚至出現疼痛性休克,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者。婦科檢查及彩超檢查顯示子宮、附件等無明顯器質性病變。中醫辨證為寒凝血瘀證:月經前后或月經期間感覺小腹部冷痛、拒按,四肢冷并畏寒,遇熱疼痛減輕,月經量少,色黯紅,有血塊,舌質淡胖而紫暗,苔白膩,脈沉弦或沉緊。
排除標準:①中醫辨證非寒凝血瘀證痛經患者。②穴位附近有皮膚感染者。③盆腔生殖器官因器質性疾病所致的痛經患者。④心、肝、腎等嚴重疾病以及精神異常者。⑤過敏性體質者。
1.臍灸:即隔藥灸神闕穴。操作方法:患者仰臥平躺,裸露肚臍,用75%酒精常規消毒肚臍及臍周圍,然后取中藥粉(延胡索、細辛、肉桂、乳香、沒藥、丁香、吳茱萸各30 g,研成細末)適量,填滿臍孔,上鋪一層薄清潔藥棉,藥棉上放制作好的面碗(周長約10 cm,深約2 cm,厚約0.5 cm,面碗中間留孔約1 cm,與患者臍孔大小基本一致),用陳艾絨做成的艾炷(直徑約2 cm,高約2 cm)置于藥碗中,連續施灸5壯,灸約2 h。以患者感溫熱為主,防止燙傷。灸后用一次性敷貼固封臍中藥末,24 h后自行揭下,溫開水清潔臍部。月經前7 d開始治療,隔日灸1次,灸至月經來潮,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
2.中藥內服:以溫經散寒、止痛化瘀為原則。自擬止痛調經方:延胡索15 g,當歸10 g,五靈脂9 g,烏藥10 g,川芎9 g,赤芍9 g,香附10 g,干姜6 g,小茴香6 g,肉桂6 g。煎藥機煎煮藥物后,將藥液濃縮,分裝兩袋,每袋約100 mL。每日2次,每次1袋,早晚溫服。經前1周開始服藥直至經期疼痛癥狀消失,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隨癥加減:素體陽虛、畏寒肢冷者加巴戟天12 g,制附子6 g;腹瀉者加蒼術、白術、茯苓各10 g;神疲乏力、面色白者加人參6 g,炙黃芪15 g;腰痛明顯者加川續斷12 g,鹽杜仲10 g。頭痛者加白芷、蔓荊子各10 g。觀察指標:月經前后患者小腹疼痛的時間、強度、癥狀改善及其他不適情況。
1.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小腹疼痛及其他癥狀消失,連續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顯效:小腹疼痛明顯減輕,其他癥狀減輕或消失;有效:小腹疼痛減輕,其他癥狀好轉;無效:小腹疼痛及其他癥狀無改變或加重。
2.結果:治療后,36例患者中治愈12例,顯效15例,有效9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治療前后小腹疼痛時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治療后,腰痛墜脹、惡心嘔吐、腹瀉等伴隨癥狀明顯改善,治療前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1 36例患者治療前后下腹疼痛時間比較(例)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表2 36例患者治療前后伴隨癥狀改善情況(例)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痛經以青少年女性為多見,病位在子宮、沖任,以“不通則痛”為主要病機,經前、經期、產后感受寒邪,或過食生、冷、寒涼,或久居陰濕之地,寒客沖任,與血相搏,致子宮、沖任氣血失暢,血流受阻,不通則痛,故發為寒凝血瘀證痛經。通過辨證求因,擬定“臍灸結合中藥止痛調經方”口服的治療方法。肚臍,又稱“神闕穴”,與五臟六腑、全身經絡關系密切,是人體陰陽氣化的樞紐,肚臍是腹部最薄弱的地方,幾乎沒有皮下脂肪,血管網豐富,臍療具有滲透力強、敏感度高、用藥量少、吸收快等特點。艾絨氣香味辛,為純陽之物,能溫通經脈、逐寒祛濕、止痛,配合活血化瘀止痛的延胡索、乳香、沒藥,溫中散寒止痛的細辛、肉桂、丁香、吳茱萸等藥研末灸臍部,以達到溫經散寒、化瘀止痛的目的。止痛調經方中當歸、赤芍、川芎活血止痛;延胡索、五靈脂活血化瘀止痛;香附味辛,能行而長于止痛,為婦科調經要藥;小茴香、烏藥、干姜、肉桂味辛、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諸藥相合則寒邪散,氣血行,子宮、沖任氣血調和,則疼痛自除。
綜上所述,臍灸結合中藥口服治療寒凝血瘀證痛經療效顯著,操作方便,無創無痛,患者易于接受,無明顯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