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美蓮
(山西省忻州市婦幼保健院,山西 忻州 034000)
·成藥應用·
活血止痛軟膠囊聯合杜仲顆粒在護士職業性腰背痛中的臨床應用
石美蓮
(山西省忻州市婦幼保健院,山西 忻州 034000)
活血止痛膠囊;杜仲顆粒;腰背痛;臨床應用
腰背痛(LBP)是一種職業相關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WHO)[1]把腰背痛定義為以背部疼痛為代表的一組癥狀群或癥狀綜合征,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局部疼痛或坐骨神經痛,可放射性地影響下肢活動。Branney等[2]認為腰背痛是發生在護士人群中最常見的肌肉骨骼系統損傷性疾病。筆者于2014年2月—2015年3月應用活血止痛軟膠囊聯合杜仲顆粒輔以運動康復療法,收到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忻州市婦幼保健院護士12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護士分為兩組。治療組68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50歲,平均(35.6±11.2)歲;3年≤護齡≤7年11例,7年<護齡≤15年26例,護齡>15年31例;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5年;疼痛部位:腰背痛20例,腰骶部34例,骶髂部痛14例,伴下肢感應或放射痛16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動功能障礙。對照組60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50歲,平均(34.1±11.5);3年≤護齡≤7年9例,7年<護齡≤15年22例,護齡>15年29例;病程最短2.5個月,最長25年;疼痛部位:腰背痛18例,腰骶部痛33例,骶髂部痛9例,伴下肢感應或放射痛12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動功能障礙。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有關文獻[3]中腰背痛的診斷標準制定。①腰部酸痛或脹氣痛,休息時減輕,勞累時加重,適當活動和改變體位后癥狀減輕,活動過度又加重。②睡眠時用小枕墊于腰部能減輕癥狀;常覺彎腰工作困難,彎腰稍久即加重。③患者腰部外形多無異常,也無腰肌痙攣及壓痛,有時用拳叩擊腰部反覺舒適。④以腰背部、腰骶部和骶髂部的疼痛為主,有單純性腰背痛和伴有下肢感應痛或放射痛的腰背痛之分。⑤X線檢查多無異常。
納入標準:①符合本病診斷標準。②護士工作3年(含)以上,25年以下。③始終工作在護士崗位者。④無其他疾病引起的腰背痛病史。⑤治療前2周未服用任何中西醫藥物,也未進行任何治療。⑥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并配合此項治療。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年齡19歲以下或50歲以上。③除外因外傷引起的腰椎骨折、脫位、椎間盤突出等。④有骨腫瘤或代謝性骨病者。⑤合并嚴重出血性疾病。⑥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治療組:口服活血止痛軟膠囊(湖北惠海希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0080118,規格:0.5 g/粒),每次2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2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同時口服杜仲顆粒(貴州圣濟堂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52020412,規格:5 g/袋)每次1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治療2個療程。治療期間輔以運動康復療法,采用Kamioka等[4]提出的腰背肌康復鍛煉操,具體步驟:①身體前伸以鍛煉腰背。②雙手抱膝以鍛煉臀大肌。③彎腰抱膝以鍛煉臀側肌。④單腿前伸以鍛煉大腿后部的肌肉和肌腱。⑤伸出雙臂,雙手交叉以鍛煉背部。每次鍛煉30~60 min,鍛煉4周,根據個體情況起初以協調運動為主,逐漸轉向耐力運動鍛煉。
對照組單純給予杜仲顆粒,用法同治療組。同時輔以運動康復療法,方法同治療組。療程同治療組。
1.觀察指標
(1)臨床癥狀[5]。①腰背疼痛指數。0級:表示無痛;Ⅰ級:表示輕度疼痛,可從事正常活動;Ⅱ級:表示中度疼痛,影響工作,但生活能自理;Ⅲ級:表示嚴重疼痛,生活不能自理。②感應或放射性下肢痛指數。0級:無感應或放射性下肢痛;Ⅰ級:感應或放射性下肢輕度痛,輕微痛;Ⅱ級:感應或放射性下肢中度痛,經常下肢痛,有麻木感,或時有較重的下肢痛;Ⅲ級:感應或放射性下肢重度痛,經常有劇烈的下肢痛、麻木。③腰背功能障礙指數。0級:無功能障礙,活動自如;Ⅰ級:功能障礙輕度受限,可從事正常活動,活動受限在1/3以內;Ⅱ級:功能障礙中度受限,生活能自理,但不能從事勞動,活動受限在2/3以內;Ⅲ級:功能活動喪失,生活不能自理,活動受限在2/3以上。以上分級記分:0級、Ⅰ級、Ⅱ級、Ⅲ級分別記為0分、1分、2分、3分。
(2)實驗室指標。①血液流變學指標: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分別采清晨空腹靜脈血,肝素抗凝后送實驗室檢測。測定指標:血液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等。②安全性指標: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在治療前后各檢查1次。嚴密觀察用藥后各種不良反應。
2.療效判定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治愈好轉標準》[6]《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制定。臨床控制:原有癥狀、體征消失,疼痛及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勞動和工作;綜合積分率減少>90%;治療后隨訪1個月無復發。顯效:原有癥狀、體征明顯減輕,疼痛及肢體功能基本恢復,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70%<綜合積分率減少≤90%。有效:原有癥狀、體征減輕,能參加一般勞動和工作;30%<綜合積分率減少≤70%。未愈:癥狀、體征未改善;綜合積分率減少≤30%。
夏昕鳴,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地理、投資與區域經濟;李芬,經濟學博士,研究員,方向為環境政策管理、生態城市規劃。
3.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治療2周后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總有效率比較,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治療前后癥狀、體征比較:治療2周、4周后,兩組在改善癥狀、體征方面(腰背疼痛、感應或放射性下肢痛及功能障礙指數)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治療組在癥狀改善程度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治療組在癥狀改善程度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3)血液流變學比較:兩種藥物在降低血液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方面均有明顯效果,而活血止痛軟膠囊和杜仲顆粒協同治療的作用明顯優于單用杜仲顆粒,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與治療前相比,治療組患者血液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均有顯著下降(P<0.05)。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4)不良反應比較:兩種藥物經觀察均未見不良反應,治療前后對血壓、心率、心電圖、血尿常規、肝腎功能進行檢測,均無明顯異常改變。兩組在治療期間輔以運動康復鍛煉中未出現不適癥狀。個別患者在運動療法中堅持欠佳,但不影響療效觀察。
LBP的確切病因目前還不明確,其發生應是多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長期體位不正確或彎腰工作,或經常腰部持續負重,可引起腰部骨骼,造成肌肉、韌帶的累積性損傷。腰部損傷后可使腰部輕微骨折,造成肌肉、筋膜和肌腱撕裂,組織間隙出血、水腫,引起疼痛、功能障礙[8]。治療不當或延誤治療,可造成腰部慢性損傷。凡使腰椎間穩定性的因素遭到損傷皆可引起腰背痛。腰骶部有先天性結構異常,其穩定性較其他部位更易遭到破壞。研究指出[9],護齡>3年者腰背痛患病率為83.1%,護齡≤3年者為57.1%。腰背痛患病率隨護齡延長而升高,兩者呈正相關。
活血止痛軟膠囊主要成分為當歸、三七、乳香(制)、冰片、土鱉蟲、自然銅(煅)等,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等功效,用于治療瘀血腫痛。在活血止痛軟膠囊成分中,當歸抗缺氧;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及抗癌;護膚美容;補血活血,祛瘀血生新血;抑菌,抗動脈硬化。三七可補血、散瘀、定痛、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等,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預防和治療心腦組織缺血、缺氧癥。土鱉蟲是理血傷科要藥,適用于癌瘕積聚、血滯閉經、產后瘀血腹痛、跌打損傷、木舌、重舌等病證。冰片用于閉證神昏、目赤腫痛、喉痹口瘡、瘡瘍腫痛、潰后不斂等。乳香行血活血,消腫生機;自然銅散瘀止痛,既能協助主藥促進活血化瘀,又可與乳香共同促進組織修復。軟膠囊劑型具有緩釋功效,能延長藥物作用時間,組方合理,配伍精煉。
杜仲顆粒是由杜仲及杜仲葉混合而制成的純中藥制劑。《神農本草經》曰:“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久服輕身耐老。”杜仲含有一種可促進人體皮膚、骨骼、肌肉中的蛋白質膠原合成與分解的特殊成分,具有促進代謝、防止肌肉和骨骼衰退的功能。杜仲顆粒可以緩解慢性腰部疾病的腰背酸、困、痛等癥狀。
運動療法的作用機制可能是運動時通過神經反射,提高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的神經體液調節能力,提高機體的代謝能力,改善心肺功能,維持與恢復運動器官的形態和功能,促進患者相應代償機制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結果表明[10-11],運動療法對預防和治療職業性腰背痛具有較好的效果,對慢性腰背痛者在減輕疼痛和改善殘疾程度方面具有顯著效果。
筆者應用活血止痛軟膠囊和杜仲顆粒治療職業性腰背痛,取得滿意的效果,在觀察中未見明顯副作用。因此,應用活血止痛軟膠囊和杜仲顆粒聯用輔以運動康復療法治療護士職業性腰背痛是較好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應用。
[1]Ehqich G E. Low back pain[J].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3(81):671-676.
[2]Branney J,Newell D.Back pain and associated healtheare seeking behavior in nurses:a survey[J].Clinical Chiropractic,2009(12):130-143.
[3]張春燕,于桂蘭,高慧彩.臨床護士職業性腰背痛分析及預防[J].臨床合理用藥,2011,4(8A):129.
[4]Kamioka K,Okuizumi H,Okadda S,et al.Effectiveness of intervervention for low back pain in female caregivers in mursing homes:a pilot trial based on Multicenter randomization[J]. Environ Prev Me,2011(16):97-105.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59-160.
[6]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治愈好轉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579.
[7]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8]潘之清.實用脊柱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35-237.
[9]劉建平,任輝,周玲.護理人員腰背痛現況調查與危險因素初步分析[J].工業衛生與職業病,1999,25(3):166-167.
[10]Garnier K,Koveker K,Berid R, et al. Reliability of a test measuring transverses abdominis muscle Recruitment with a pressure biofeedback unit[J].Physiotherapy,2009(95):8-14.
[11]Donzelli. Two different techniques in th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Europa Medico physica,2006,42(3):205-210.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