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君
(甘肅省會寧縣楊崖集鄉衛生院,甘肅 白銀 730714)
耳穴壓籽配合少腹逐瘀湯治療原發性痛經30例臨床分析
陳繼君
(甘肅省會寧縣楊崖集鄉衛生院,甘肅 白銀 730714)
原發性痛經;耳穴壓籽;少腹逐瘀湯
痛經指女性在經期前后或經期中發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分為原發性痛經與繼發性痛經兩類。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稱為原發性痛經或功能性痛經,常發生于月經初潮后不久的未婚或未孕的青年女性。耳穴壓籽法配合少腹逐瘀湯治療本病臨床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所選病例均為2011年7月—2015年7月在會寧縣楊崖集鄉衛生院中醫科門診就診患者。本組病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年齡均在14~30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6年;其中未婚女性36例,已婚未生育女性24例。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考《中醫婦科學》[1]制定。①原發性痛經即功能性痛經,是指經期前后或行經期間出現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并伴有全身不適,嚴重者影響日常生活。②常發生于年輕女性。③疼痛常呈痙攣性,集中在下腹部,疼痛劇烈時患者臉色發白,出冷汗,全身無力,四肢厥冷,經色紫紅或紫黑,有血塊,下血塊后疼痛緩解,舌質正?;蜃习担}弦,常伴有頭痛乏力、頭暈、惡心嘔吐、腹瀉、腰腿痛等癥狀。④原發性痛經不伴有明顯的盆腔器質性疾病。
治療組給予耳穴壓籽配合少腹逐瘀湯治療。①耳穴壓籽法所選穴位為肝、腹、內生殖器、交感。操作方法:取同側耳郭耳穴,局部常規消毒。患者取坐位,將王不留行籽貼附在0.6 cm×0.6 cm大小膠布中央,用鑷子夾住,將膠布貼敷在選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壓3~5次,每穴每次按壓30~60 s。每月于月經來潮前4~5 d開始治療,連續治療5 d后取掉,3個月為1個療程。②少腹逐瘀湯組成:當歸15 g,川芎10 g,延胡索10 g,赤芍12 g,香附15 g,生蒲黃12 g,五靈脂12 g,沒藥10 g,小茴香8 g,炮姜6 g,肉桂6 g。辨證加減:痛甚而厥、手足不溫者加附子6 g,艾葉10 g;月經量少、腰痛有血塊者加牛膝15 g,雞血藤30 g。每月于月經來潮前4~5 d開始服藥,每日1劑,連服5 d,3個月為1個療程。對照組單用少腹逐瘀湯治療,辨證加減同治療組。
1.療效判定標準。痊愈:痛經完全消除;好轉:自覺腹痛明顯減輕,不影響生活和工作;無效:癥狀體征與服藥前無改變。總有效率為痊愈率與好轉率之和。
2.結果: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患者,女,19歲。2013年8月初診。自訴15歲初潮,月經規律。2011年幫家人種植水稻,當時正值經期,涉足冷水中數日,此后即患痛經,現已2年。每月必發,發作時小腹部疼痛難忍,惡心嘔吐,坐臥不安,服去痛片(索米痛片)無明顯緩解,經凈后慢慢緩解至消失。先后在某婦幼保健院、私人診所多次治療,效果不佳。每當月經來潮時,感覺小腹疼痛難忍,影響學習,苦不堪言。此次就診時,正值月經來潮,問其月經量較多,伴有血塊,小腹部疼痛難忍,自咽至胸一線常覺梗塞不舒,惡心噯氣,吐冷清水或酸水,食欲不振,鼻腔干燥,手足心熱,小便灼熱,色黃量少,大便2~4 d一行,舌質偏紅,苔薄黃,舌體偏瘦小,脈細弦。此為肝陰不足,厥陰失其條達之性而化火化燥。運用常規療法效果不好,遂用耳穴壓籽配合少腹逐瘀湯治療。耳穴壓籽法所選穴為肝、腹、交感,操作方法同前文介紹。中藥在少腹逐瘀湯基礎方上,加艾葉10 g,沙參15 g,雞血藤30 g。耳穴治療和湯藥治療每月于月經來潮前4~5 d開始,耳穴連續治療5 d后取掉,中藥每日1劑,連服5 d,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3個月后,癥狀消失,隨訪半年未再復發。
中醫學認為耳穴為“宗脈所聚”,與經絡、臟腑也有密切關系。如《內經》曰:“手足三陰三陽脈皆入耳中?!惫蚀碳ざ軈f調陰陽,調和臟腑。耳穴選取肝、腹為相應病變部位取穴,肝穴有疏肝理氣之功,內生殖器有調整人體性激素之作用,交感穴有鎮靜止痛之作用。少腹逐瘀湯選用當歸、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蒲黃、五靈脂、沒藥、延胡索化瘀止痛;肉桂、小茴香、炮姜溫經散寒;香附理氣止痛。諸藥共奏理氣活血、行瘀止痛之功。綜上所述,耳穴壓籽配合少腹逐瘀湯口服治療原發性痛經可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并可調整月經周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傅淑清.中醫婦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9-80.
第三十四次全國特色醫療名醫學術交流暨膏方制作應用培訓班通知
特色醫療是中醫藥治病的優勢,中醫膏方又是特色醫療的良劑。為了進一步推廣特色醫療技術,使眾多基層中醫藥人員能自制自用中醫膏方、掌握膏方制作和驗方使用方法,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的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特色醫療分會、北京聚醫杰醫藥科學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本次會議及培訓定于2017年9月9—10日(8日報到)在北京主辦,特通知如下:
一、參會對象:各級中醫醫療機構的中醫醫師、鄉村中醫、民間中醫、中醫養生保健師等。
二、會議交流內容:運用中醫藥特色療法及膏方治療各常見病、疑難病的經驗總結及技術交流、單方及驗方介紹等。要求文字通暢、層次分明,字數在2000字以內,附200字以內的作者簡介,2寸藍底登記照片4張,寄會務組或發電子信箱13366005273@163.com。
三、重點培訓內容:①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特色醫療分會會長、北京聚醫杰醫藥科學研究院院長、中醫膏方研究專家江淑安教授作中醫膏方的制作及運用和驗方培訓;②民間中醫大師、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特色醫療分會副會長、中醫膏方專家沈峰主任醫師作中醫膏方在治療疑難病及養生保健方面的經驗介紹;③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穴位埋線分會會長、無痛穴位埋線發明人任曉艷博士作無痛穴位埋線技術培訓;④定位電火針發明人羊汝琴博士作定位電火針治療痛癥的經驗介紹;⑤特色醫療醫家周巖博士作穴位注射配合中藥內服治療慢性鼻炎的技術培訓;⑥其他特色療法的培訓及講座。
四、會議及培訓費用:參會報名費300元,會務及培訓費資料費1500元,食宿統一安排,費用自理。
五、有關說明:①9月8日全天為報到時間,9—10日為會議及培訓時間;②參加會議及培訓者均頒發“參會交流及培訓學習”證書及紀念品。
六、報名方法:請將交流論文(無論文也可報名)、個人技術簡介、2寸藍底登記照片4張、參會報名費300元統一快遞或掛號寄至北京市100036-98信箱 葉續宗副秘書長收,郵編100036,聯系電話010-83210238、18511329528、18500577884。歡迎登錄www.zgtsyl.com查詢詳情。
2016-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