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韓黎源
(南京師范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同課異構中物理課堂教學行為的量化分析
王 濤 韓黎源
(南京師范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同課異構”教研活動被廣泛采用,在優化教學設計、改善教學方面取得了成效。本文基于S-T分析法對同課異構中物理課堂教學行為進行量化分析,以幫助教師在優化教學設計的同時,注重自身課堂教學行為的反思與改進,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物理課堂教學行為;同課異構;S-T分析法
近年來為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被廣泛采用,作為一個面對面交流互動的平臺,教師們共同探討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交流分享彼此的教學經驗,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在“同課異構”教研活動中,除了對于教學設計及教學策略的優化與改善外,也要重視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筆者以“電容器的電容”的教學為例,對同課異構中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量化分析。
課堂教學分析評價是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運用科學可行的評價方法,對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成果進行價值上的分析和判斷,從而為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可靠的依據。
常見的課堂評價方法有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量化評價更多地運用了信息技術,S-T分析法是常用的量化評價方法。
1.1 S-T分析法簡介
S-T分析法即Student-Teacher分析法,主要用于對課堂教學行為的定量分析,是將課堂教學行為以圖形的方式表示出來,使教師可以采用可視化的方法對課堂教學行為加以研討,是一種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其中S表示課堂教學中的學生行為,T表示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行為[1]。
1.2 S-T數據采集和分析
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實際觀察或觀看錄像資料,以一定的時間間隔,對觀察內容進行采樣,并根據樣本點的行為類型(如表1),以相應的符號S或T計入,構成S-T時序列數據[2]。

表1 課堂教學行為類別
S-T數據分析基于信息的收集,可以用兩種圖像方式來分析教學模式。
(1) S-T圖
以教學的起始時刻為坐標系原點,縱軸為S,橫軸為T,分別表示S行為、T行為的時間。將測得的S、T數據按順序在S軸和T軸上記錄,就得到了完整的S-T圖。
(2) Rt-Ch圖
Rt是指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行為的占有率,Ch是指師生行為的轉化率,Rt=NT/N,其中NT表示一節課中T行為的次數,N表示一節課的采樣總次數;Ch=(g-1)/N,其中g表示數據中的連數,例如:數據S S T T S S T S S S中具有5個連,即g=5、N=10,則有Ch=(5-1)/10=40%,計算出Rt和Ch數據后就可以繪制出Rt-Ch圖。
案例采用2012年的一個校際“同課異構”活動的課堂教學實錄為樣本,授課內容是“電容器的電容”,由三位教師各自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三位授課教師來自江蘇省三個不同地區,分別是南京的蔣老師、蘇州的陳老師和南通的王老師。
根據三位教師的授課視頻,可以進行簡單的質性分析,會發現三位教師的教學性格存在一定的異同。三位老師的教學都主線突出、結構完整,在教學策略上蔣老師采用了“問題探究”模式,主要拋出四個問題,然后運用實驗探究、共同探討的方法完成教學;陳老師采用的是“情景探究”模式,通過預設和動態生成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王老師采用了“導學案”教學模式,通過導學案的引導,讓學生自主學習,只在必要的環節給予適當的引導與講解。
三位教師采取各具特色的教學模式,其課堂教學行為也存在著差異,針對三位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采取S-T分析法進行量化分析,以探討其課堂語言結構及教學模式。
2.1 S-T圖
三位教師的授課時間分別為:蔣老師48min、陳老師53min、王老師47min。數據采集過程中以15s為間隔判斷T行為和S行為,根據課堂教學視頻采樣如表2所示。

表2 教師課堂S-T行為記錄
根據表2繪制S-T圖,橫軸為教師行為T,縱軸為學生行為S,長度為授課時間,如圖1、圖2、圖3所示。

圖1 蔣老師S-T圖

圖2 陳老師S-T圖

圖3 王老師S-T圖
從S-T圖中可發現三位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存在明顯的差異:蔣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行為占有很大的比重,表明這節課是由教師主導,教學主要以教師的講解與演示為主。從教學視頻中發現,蔣老師在授課過程中也提了許多問題并請學生回答,師生間交流看上去較多,但實際上大多是自問自答或是簡單的是非問答,沒有預留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探討,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在陳老師的S-T圖像中發現師生互動次數很多,教師行為與學生行為頻繁交替,說明教學中師生互動良好,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陳老師適時了解學生對于新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幫助學生吃透重難點內容,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王老師的S-T圖像中會發現師生互動頻率不是很高,但是卻存在大片的學生主動學習時間,王老師在授課中給予了學生大量思考、閱讀時間。這與王老師課程教學模式有一定關系,王老師采用“導學案”教學模式,通過導學案的引導,讓學生自主學習,只在必要的環節給予適當的引導與講解,很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2.2 Rt-Ch圖
根據表2中教師課堂S-T行為記錄,得到三位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采樣數N、T行為數NT、S行為數NS、連數g,并計算出三位教師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行為占有率Rt和師生行為轉化率Ch,如表3所示。

表3 教師課堂Rt-Ch記錄
在Rt-Ch圖中,橫軸Rt表示了教師的講授和演示,縱軸Ch表示了教學中的對話性,當考察這兩個軸間的關系后,可將教學分為四種不同的教學模式:練習型、講授型、對話型、混合型(如表4)[3]。

表4 教學模式及其標準條件
根據表3中統計的數據和表4中教學模式及其標準條件繪制如圖4所示的Rt-Ch圖。從表3中可見:三位教師都存在一定的拖堂的行為,特別是陳老師課堂教學時間為53min,盡管從S-T圖像分析中肯定了陳老師的教學模式及教學策略,但不能合理安排教學時間也一定程度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

圖4
圖4展現了三位教師的教學模式,蔣老師和陳老師是“講授型”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主要通過講授及演示的方法來完成。雖然兩位老師都是講授型教學模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陳老師相對于蔣老師在課堂中的師生互動行為更為頻繁,蔣老師的課堂教學主導性較強。王老師的教學模式是“混合型”,在課堂教學中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為其他教師的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提供了參考。但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交流互動的頻次偏少,應更加注重課堂中師生的互動與交流。
筆者運用S-T分析法,定量分析了三位教師在“同課異構”課上的課堂教學行為,對其教學模式進行了定性討論,一線教師可利用該方法對自身課堂教學行為進行反思與改進。筆者根據研究,提出以下建議:(1) 在教學中應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采取多種策略與方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討論和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自主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2) 有效設計課堂提問,注重問題的有效性,減少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對于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對于學生的回答要給予及時的反饋,以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1] 單迎杰.以S-T分析法分析教育技術專業課課堂教學問題[J].現代教育技術,2008,(10).
[2] 劉飛,劉雁,黃成云.基于S-T分析法的教學過程對比分析:以網易視頻公開課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1).
[3] 付德榮,章惠敏.教育信息處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9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