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 博士 本刊特約評論員 李德荃
德荃有話
企業走出去,產業空洞化?
□ 山東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 博士 本刊特約評論員 李德荃
所謂產業空洞化,其實指的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升級換代與經濟結構調整長期不見成效的事實以及由此所衍生出來的一系列經濟與社會問題
近年來,我國企業走向海外的步伐明顯加快。
這反映出我國企業經營戰略布局的眼界日益高遠,產品或業務的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自然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不過,站在國家與社會整體長遠利益的角度來考慮,未雨綢繆地探討如何避免重蹈老牌發達經濟體產業空洞化的覆轍,也極富戰略意義。
所謂“產業空洞化”,指的就是伴隨著對外直接投資和產業向海外轉移,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其主要的生產基地從國內轉移到國外,國內實際上僅留下了一個“空殼”,由此造成國內投資萎縮,經濟增長停滯,失業問題日益嚴重。
“產業空洞化”這個詞匯最早產生于20世紀的60年代或70年代。彼時,老牌發達經濟體的一些制造業中心逐步衰落,例如英國的利物浦和曼徹斯特,德國的魯爾和薩爾,美國的底特律、匹茲堡和芝加哥,法國的洛林以及比利時的列日等。這些地區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經濟發展停滯、失業率提高、社會財富分配兩極分化等現象。
20世紀80年代初,伴隨著日元的大幅升值,日本的鋼鐵、汽車、電子產品等大量進入美國市場,極大地沖擊了美國產業。美國的相關方面開始關注產業空洞化的問題。而自20世紀90年代起,伴隨著日本企業對外投資的增加,日本國內產業空洞化的問題開始困擾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
近年來,我國的社會各界也出現了一些產業空洞化的憂慮。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 年會上,有關方面還專門就《“產業空洞化”:制造業的隱憂》等議題開展了一系列的圓桌討論。
筆者認為,關于產業空洞化這個問題的理解,關鍵是要把握好如下三個層次的邏輯。
首先,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的調整或遷移是一個永恒的現象,不可避免。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時,勞動力和土地成本的上升便會侵蝕掉傳統低端產業的利潤。此外,環保意識的提高也會掐斷一部分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的生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些傳統低端產業只有兩個出路:要么消亡,要么轉移到勞動力和土地成本相對較低的其他地區去。而為了填補傳統低端產業出走乃至于消亡所遺留下來的空白,維持經濟增長與就業,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大力發展相對較高端的制造業和服務業,以重塑自己的比較優勢產業。這樣一來,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就會下降。顯然,這種產業間的替代或者優勝劣汰是經濟發展規律發揮作用的自然結果,具有其必然性,因此最好把這一進程稱作“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的調整”,而不能籠統地稱之為“產業空洞化”。

其次,產業空洞化描繪的是產業升級換代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進展極其不順利的狀態。換句話說,就是盡管傳統產業已經喪失了競爭力,但新興產業卻遲遲不能有效地發揮替代作用,擔當起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從而造成經濟增長陷入長期乏力,整個國民經濟體呈現出逐步喪失競爭力的態勢。
最后,當產業升級換代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進展不順利時,往往會出現就業困難、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問題,社會財富分配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新生代對社會的未來喪失信心,社會矛盾加劇。這時,產業空洞化就會從一個純粹的經濟問題外溢演化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成為社會各界的矛頭之所指。
由此可見,所謂產業空洞化,其實指的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升級換代與經濟結構調整長期不見成效的事實以及由此所衍生出來的一系列經濟與社會問題。
基于上述認識,為避免我國在產業調整的進程中出現產業空洞化的問題,關鍵是做好如下三項工作。
首先,一方面應該鼓勵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分工,放眼全球來配置自己的資源,以便盡可能地提高投資效率;另一方面也要盡可能地減免稅費,努力降低企業經營成本,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極營造親商、惠商、宜商的社會環境,努力把我國培育成投資創業的樂園,以便盡可能地吸引投資,激發并持久地維持國民經濟增長的活力。
其次,產業的轉移要有梯次性。在經濟可行的前提下,應該盡可能地利用好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市場潛力獨一無二等優勢,優先著眼于國內各地區間(例如東中西部地區間)的產業轉移。然后再梯次向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轉移。沿海發達地區的制造業要避免出現燈下黑的情況,繞過國內相對落后地區,將產業直接轉移到國外。為此,政府應采取措施,盡可能地完善國內產業鏈,鼓勵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增加對國內相對落后地區的投資,積極主動地為國內各地區間經濟的雁陣式梯次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最后,國內各發達地區的社會各界要集思廣益,積極主動地探索創新與創業的路徑,加速本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以求盡可能快捷地形成新的產業競爭力。為此,政府要加大對信息服務業等高科技產業的政策扶植力度,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努力提高就業人口的勞動素質,盡可能地降低再就業的障礙。
國內各地區要努力搶占比較優勢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爭取能在世界范圍內引領比較優勢產業發展的方向,并且有義務確保最重要、最核心、最新型的產品和零部件都在國內生產。
□ 責任編輯 樊正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