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衛
企業社會責任文化建設路徑探析
□ 韓衛
企業責任文化是指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對股東、員工、客戶和社會等利益相關者高度負責、和諧發展、共同進步的理念、精神和行為準則,其核心內涵是企業員工的責任心和責任感。企業文化建設決定著社會責任落實,社會責任落實影響著企業形象和命運。要認清企業社會責任文化建設的背景和現狀,不斷加強企業責任文化建設活動的探索,以及制度的建構與落實,以此推動企業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建設企業社會責任文化,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著濃厚的理論基礎。
政府職能理論。政府與市場是一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兩種手段,但這兩種手段都存在著很大缺陷,集中表現為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市場失靈與企業社會責任密切相關,市場失靈下的企業社會責任需要政府規制,規制企業落實社會責任是政府的公共職責。政府所具備的兩方面顯著特征使之在運用強大公權力和有效經濟手段糾正市場失靈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一是政府的強制力超越任何其他社會組織,二是政府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性。因此,政府可以有效行使禁止權、處罰權等手段,有力地糾正市場失靈,通過制定實施公共政策,約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消除負面的外部效應。但政府干預必須建立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利用法制化的形式明晰政府職責和企業社會責任的界限。
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核心觀點認為企業是利益相關者相互關系的聯結,是多個利益相關者沖突與合作的載體,是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它通過各種顯性和隱性契約來規范和約束各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和義務,并將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在企業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所有者之間進行對稱或者非均衡式地分布,進而為其利益相關者和社會有效地創造財富。關鍵觀點在于傳統意義上的所有者在企業中地位的弱化,即利益相關者理論否定“企業是由持有該企業普通股的個人和機構所有”的傳統觀念,指出企業所有者應當包括除股東外的其他風險承擔者。這一理論認為,企業資本不僅來自股東,而且來自企業的供應商、債權人、雇員和客戶。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實現長期的戰略性發展的最好方式是考慮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因此,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應當充分地為所有利益相關者著想。
企業契約理論。被譽為“現代企業理論之父”的科斯于1937年創立了企業契約理論,其核心思想是,企業乃“一系列合約的聯結,將企業看作利益各方契約的結合點。”在企業契約理論者看來,企業是建立在契約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制約與利益調和的關系體,是一個包括股東、債權人、經理、員工、消費者、供應商及其他各利益相關者等組成的綜合性契約組織。企業契約理論者同時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對利益相關方責任的綜合體。企業契約性原理將具有獨立主體性質的企業行為納入到契約所特有的“權利—義務”雙向制約框架中,并以法律的責任追究為強制力,為企業社會責任找到了內在根基,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成立提供了最為合理合法的理論基礎。契約的法律本質屬性告訴我們,政府制定實施法律推動企業落實社會責任具有必然性。

羅納德·哈里·科斯(Ronald H.Coase),新制度經濟學的鼻祖,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
企業公民理論。企業公民是指一個將社會基本價值與日常商業實踐、運作和政策相整合,并將自身歸屬于社區共同體、社會共同體和人類共同體的企業。企業公民理論意味著企業是社會的公民,應承擔起對社會各方的責任和義務。這一概念彌補了傳統企業社會責任的缺陷,使企業在社會中承擔權利與義務,并不是讓企業單純地承擔社會責任,而是與企業所處的商業關系網絡的利益相關者共同承擔責任。企業公民價值觀的培育形成不能寄希望于企業家的良心自然地塑造,一定程度上主要依賴于政府推進法治化的進程。沒有法治的社會作保障,也就無法形成積極向上的企業公民價值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產品和服務,為市場繁榮、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改善做出巨大貢獻。但同時也應看到,一些企業只講經濟效益不講社會責任,急功近利,唯利是圖,忽視甚至犧牲公眾和社會利益。如何約束企業履行好社會責任,培育各具特色的企業責任文化?這是當前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縱觀企業社會責任文化潮流,企業社會責任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普遍關注。上世紀90年代,歐美國家發起了企業社會責任運動;2000年,聯合國實施了“全球契約”計劃,確立了包括人權、勞工環境等十項原則,已有3000多家世界著名企業加入;2001年以來,歐盟所有國家先后制定了企業社會責任戰略。可見,企業社會責任強調的是以人為本、公平正義、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具有普世價值的經濟文化理念,是當今國際社會的主流意識和國際貿易的慣例之一。我國企業在融入全球化進程中必須遵循這一理念。放眼國內,隨著各級政府的大力倡導,相關法律的逐步完善,以及社會認知度的提高,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已成共識。
當前企業競爭已從單純的價格、質量和服務競爭轉為文化競爭,通過品牌背后富含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贏得公眾認同。然而,很多企業熱衷企業文化,卻很少將其與社會責任聯系起來;一些企業并不理解社會責任內涵,認為只是做點公益活動而已,與企業文化關系不大;不少企業在吹噓自己文化的同時,卻有意無意地做出不負責任之事,完全未意識到自己也是一個破壞自身形象和社會風氣的始作俑者。近年來,不斷發生的污染、礦難、毒奶粉、偽劣藥品致命等事件,一次次敲響了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警鐘。如果不設法將社會責任內化到企業文化中去,勢必引發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在許多地方,責任缺乏現象突出表現為“三重視三弱化”:即重視要優惠政策,弱化對地方發展的貢獻;重視為董事會負責,弱化對社會負責;重視企業內部建設,弱化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救助幫扶,認為圍墻里面是企業的事,圍墻外面是政府的事。尤其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再次說明:市場不是萬能的,一味放任企業自流,影響是致命的、長遠的。由此可見,缺失社會責任的企業,不是有生命力的企業;缺失企業社會責任的市場經濟,不是完整的市場經濟。
責任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企業形象的有效途徑,是培育員工責任意識的催化劑,是提高企業“軟實力”的核心內容,也是企業科學發展的重要基礎。那么,如何加強企業責任文化建設?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加強活動層面的探索。企業自身要經常組織開展諸如“質量在我手中”“爭當金牌員工”“我為企業發展獻一計”等活動,以此提高職工參與責任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企業責任文化建設的吸引力。地方政府要組織開展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引導企業參與愛心捐助、幫扶農村、公益事業活動等。通過開展千家企業和諧勞動關系創建活動,促使企業把對員工負責、維護員工權益、提高員工素質作為重要責任,以此提高工會組建率和入會率,減少勞資信訪案;通過創建國家生態工業園,引導眾多企業追求綠色發展模式;通過開展聯村幫扶、捐資助學等活動,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與農村、弱勢群體結成對子。
加強長效機制的建構。企業要立足自身實際,成立諸如“企業責任文化推進中心”“企業落實社會責任中心”之類的組織,致力于探索構建明確責任—履行責任—考核責任—追究責任有機統一的責任考評鏈條,約束每個員工都要嚴格按照責任體系,履行自己的職責。地方政府要成立專門的課題組,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框架下,認真學習借鑒美國的《SA8000體系》等國際通行標準及國內外社會責任專家研究成果,致力于建立一種集經濟、環保、員工保障、誠信守法等多項考核內容為一體的責任體系標準,激勵約束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適時將企業責任文化建設由活動推動階段轉向制度推動階段。
嚴格考核制度的落實。建設企業責任文化,事關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利益。因此,要采取切實措施,推動企業責任落實。要堅持環環相扣,嚴格考核。企業和政府都應成立專門的考核機構,也可借鑒第三方組織的力量,抓好企業社會責任落實工作。政府要堅持正面引導、表彰激勵為主,對責任文化建設優秀企業,在資金、人才等方面重點傾斜,在稅費、廠區建設等方面給予優惠扶持,在規劃、引導產業發展上強力推進。與之相對,敢于向不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開刀”,促其進檔升位,以此推動企業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發展。
把握好政府推進企業責任建設的邊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主體不是政府而是企業,政府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中起主導作用,但一定要把握好度。政府要貫徹適度干預的原則。需要指出的是,國家干預必須走法治化的道路,干預范圍、程序、方式及干預者的權限都應當有法律的嚴格限定。而且我國政府主導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機制也是階段性的,對于企業社會責任中那些在社會特定階段屬于法律要求范圍內的職責,通過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確保企業社會責任底線。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育成熟、法制體系逐步完善時,政府就應當主動退出這一領域,更多地依靠制度的約束和企業自治來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此同時,應當注意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要大力培育和發展非政府組織,利用其知識水平專業化、溝通協調平行化、代言群體多元化的優勢,使其在標準建設、社會引導、政府監管、第三方認證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確保企業社會責任的全面履行,推動相關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煙臺百卡通數據有限公司) □ 責任編輯 姜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