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祖元
摘 要:初中是義務教育的重要階段,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發展,初中教學也在不斷地改革與創新中,文言文是初中語文學科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教學難點,學生對此內容的學習難度也較大。在文言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同時又與考試相結合,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針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及其應試策略進行探索分析。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應試策略
初中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在教學改革上對其重視程度也較低,因此,教學方法、教學理念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然而,文言文又是學生在考試中必須面對的學習內容,因此要對文言文教學現狀進行仔細分析,從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兩個方面進行改進,不斷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滿足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實際需求。
一、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分析
1.教學模式傳統守舊
在文言文教學中,從目前來看,缺乏創新模式,基本上還是傳統、古板的教學方式,即只注重對文章的篇章結構、行文思路、思想情感的講解、分析。教師講、學生聽,把讀、翻譯、背誦作為一成不變的教學步驟,枯燥無味,教學與學習過于機械化、程序化。這種教學模式只注重知識的結果,而忽略了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無法得到情感的真實體驗,學生獲得的是死的“知識”,無法轉變成能力,因而是不足取的。
2.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在文言文教學中,雖然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都是古典名著,對學生的文學素養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激情,沒有領會到文言文的意蘊與內涵,感情抒發也不到位,沒有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只是機械地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文學意義缺失,學生學習興趣缺乏,沒有主動學習的熱情與動力。
3.教與學脫離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沒有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教與學相脫離,沒有真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達到新課程標準改革的實際要求,教學效果差。
二、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應試策略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做好引導
在傳統文言文教學中,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在學習上往往處于被動地位。隨著教學的不斷改革,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文言文學習興趣,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為主要目標。首先,在文言文內容的學習上,教師要給學生布置自主學習任務,適當給予指導,保證學習方向的正確,然后放手,讓學生在讀、寫、翻譯、理解等方面主動學習。
例如,在《愛蓮說》這篇文言文的教學中,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古漢語詞典等資料,獨自查找生字生詞,解決陌生字詞問題。如文中的“蕃”“濯”“褻”等字。對陌生字詞的讀法、詞義要學生自己解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其次,要學生對整篇文言文進行反復閱讀,結合書下注釋,進行全文的理解與翻譯,在此過程中,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實力相當的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可以自由討論,共同解決自學過程中出現的難題,教師進行巡視,適當給予幫助與指導。小組完成學習后,對整篇文言文進行翻譯。最后,在學生理解整篇文言文內容的基礎上,對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涉及的文言文常識、文章主旨,寫作方法等各方面進行引導式講解,師生互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此外,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進一步感受文章的文學意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蓮花所具備的堅貞品格,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2.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網絡等教學手段發展非常快,在文言文教學中更需要應用這種現代教學手段。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出師表》的教學中,首先采用多媒體播放《三國演義》有關諸葛亮忠心為主的片段,聲像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結合文章寫作背景,對諸葛亮生平進行介紹,以文字加圖片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與思考能力。
3.創新文言文教學模式
在文言文教學中,要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把文言文的讀、寫、譯等學習步驟融入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中去。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結合教學目標、培養目標,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及理解能力。以小組合作、小組討論、情境設置等探究式教學模式為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初中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學生文學綜合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發展,文言文教學也需要不斷改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為語文教學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和雨瀟.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3.
[2]王文敏.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3]孫東華.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及其應試策略探究[J]. 學周刊,201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