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光
摘 要:史料知識作為歷史的靈魂,將其運用到歷史教學當中,可有效地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成效,也完美佐證了史論結合的觀點。鑒于史料知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將主要分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知識的運用意義與合理運用建議,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參考的意見。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史料知識;合理運用
史料知識對于歷史教學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通過史料知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際運用,可有效地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一、史料知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意義
1.激發學習興趣
在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當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將史料知識運用到歷史教學當中,不僅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讓學生對歷史產生無比的向往。史料知識有著傳奇故事一樣的曲折情節與鮮明人物,例如,在講述《虎門銷煙》一課時,教師可在課前讓學生先通過資料了解當時清政府腐敗無能的背景,從而更清晰地認識林則徐虎門銷煙作為我國第一次禁煙行動的重要意義。生動感人的史料知識,再加上教師的積極引導,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產生自己的感悟與靈感,從而激發對歷史科目的濃厚興趣,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有效地提高了初中歷史教學的效率。
2.認清歷史本質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知識要掌握一定的度,切不可運用太多,起到喧賓奪主的反作用。只有將史料知識運用得恰到好處,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的發展規律,認清歷史的本質。例如,講述清朝末期的相關歷史事件時,教師可運用史料知識將清政府所簽訂的種種不平等條約向學生展現,感受近代中國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歷史,讓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從而懂得只有國家強大,才能保護國民,只有少年強國家才會強的道理,對學生的努力學習產生激勵的作用。
3.提高歷史學習能力
初中歷史教學還應該培養學生的時空概念,教學生歷史年代計算法與活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并且培養通過閱讀與理解獲取信息的能力,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懂得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進步歷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從而客觀地評判歷史人物、事件與現象。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對于史料知識的運用,教師要進行積極的引導,讓學生掌握史料知識中有效的信息,懂得從中整理、歸納與分析判斷,提高自身的歷史學習能力。
二、歷史教學中史料知識的合理運用建議
1.以教材為主體
初中歷史教材中除了正文之外,還含有圖片、陰影文字等豐富多彩的內容,附帶的還有音像資料可供學習。史料知識在教材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教師要提高對史料知識的重視程度,在課堂教學中要仔細解讀,必要時要給予一定的補充說明。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補充過多而造成教材主體內容的淡化,否則會讓教材所提供的資料失去其原有的意義。史料知識有輔助教材觀點的作用,讓學生通過史料知識深入地理解并學習歷史,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效果。
2.結合學生年齡特征
初中階段的孩子還處在思想與身體發育的過程中,思維方式也慢慢從具象轉換為抽象邏輯,但具體思維在某些時刻還是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個階段的初中生不僅能夠自身進行假設與推理,還能很好地判斷他人推理過程中的邏輯與方式的差異。此外,具體的形象會對初中生的思維造成直接影響,在對歷史問題進行了解與解析的過程中,常常會不自覺地過分關注歷史事件的表面聯系,而無法做到突破感官的限制探究事件現象本質。當然,初中生的年齡還小,社會閱歷尚淺,這也決定著他們在接受新事物與知識時,對比較直觀易于理解的內容接收得更快,比如故事、圖片或影像等。所以,將史料知識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時還要充分考慮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從他們的內心接受需求出發,這也才能讓孩子在理解上不會產生吃力的感覺,更好地提高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
3.注意教師的主導地位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認識到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還要注意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作為引路人,主要目的就是要將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充分激發出來,在學生面對歷史問題需要解決時給予積極的引導,并且通過設計教學情境與教學任務,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意識得到提高,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歷史教師還應注重對史料知識的收集工作,積累一定的史料知識儲備,從而在課堂中可以自如地發揮出來,牢靠的史料知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對教師產生崇拜,對學生學習歷史起到激勵的作用。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學離不開史料知識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將教材內容與史料知識進行融合,不僅能夠提高初中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還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與自主學習能力起到了培養、提高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程俊平.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合理運用研究[J].學周刊,2016(26):47-48.
[2]邱聰偉.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知識的合理運用[J].學周刊,2014(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