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永帥
摘 要:特異體質的學生是中學體育中的健康弱勢群體,中學體育關注特異體質學生的健康發展勢在必行,應在關懷中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前提下,從政策法規、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和策略等方面進行改進,通過查閱文獻、走訪調查特異體質學生的體育課堂,對該群體體育教育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有明確切合實際的了解。針對調查的結果,提出了對于該群體體育課程設計和體育教師教學教法的一些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特異體質;中學生;課堂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由于體育課的宗旨是讓學生開心,積極主動地活動起來,特殊的課程造成體育老師成為相對高風險職業。在正常的體育訓練中出現意外受傷在所難免,政策責任區分不明確,社會以及家長的不理解,學校怕承擔一定的責任和風險。體育老師處處掣肘,難以實現自己理想中的體育教學設想。導致很多體育課程形同虛設,更談不上對特異體質的學生進一步的照顧。對特異群體體育教育的探討也還處于自發階段,多數處于微格教學模式。缺乏系統、直觀,全面、深入的探討,理論研究的不全面造成社會、家長以及學校部分領導對特異體質學生體育課堂認識的局限性,也導致了課堂落實的折扣。本文嘗試梳理和歸納相關研究成果,闡述特異體質學生體育教育的現狀,指出現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針對性的政策法規的缺失、理論依據的不足等一系列問題,提出個人的見解,以及個人對中學特異體質學生課堂教學的期望。供中學體育教師參考和指正。
二、中學生特異體質的概念以及屬于特異體質的范疇
在醫學上“特異體質”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通常分為:過敏體質,指有的人對藥物反應高于一般人,其中一部分是由遺傳因素所致,稱為特異體質;另一部分是由免疫系統參與而形成的差異,稱為變態反應。但是在體育教學中特異體質范疇如下:
(1)特異體質學生是指如肥胖癥、“眼鏡”、傷殘、發育不良、慢性疾病(如胃潰瘍、哮喘、肺炎、腎炎)、精神病和心理偏差等的學生;
(2)意外傷害導致的組織器官損傷或畸形等;
(3)神經性官能癥:孤獨癥、憂郁癥、抑郁癥、自閉癥等;
(4)精神障礙:腦器質性精神障礙(如癲癇性精神障礙、腦外傷性精神障礙等);
(5)其他影響校園內正常生活、學習、活動的先天畸形或疾病等。
這些學生按大部分學校規定不上體育課,不參加任何體育文藝活動;
三、特異體質學生體育課堂教學現狀———目前有四種體育教育模式
目前我國中學生特異體質學生的體育教育概括為四種模式。
第一種:開具醫院證明,家長簽字,學校備案,體育課隨堂見習;
第二種:家長建議,學校監測,班主任和體育教師實時監控,重點指導,找班干部專人負責,體育課隨班上課;
第三種:醫院證明,家長建議,學校備案,不參加體育課的正常上課;
第四種:一些潛在的心臟、生理、心理疾病,家長和學生有所避諱,不能及時與學校和體育老師溝通,體育課正常上,但是存在較大的風險。這就需要體育老師和學校實時監測,定期體檢,體育老師發現情況,及時處理。另外部分家長在心理和態度上不能正確對待學生的病情,認為孩子多年經過生長發育,基本已經自行“痊愈”,部分家長還擔心自己孩子受到“歧視”,擔心給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傷害,也擔心孩子會受到學生和老師的歧視和不尊重。而不向學校及體育老師說明情況,以至于家長認識上的欠缺給體育老師正常的體育教育教學工作制造潛在的隱患。
四、對策和建議
1.教育教學方法的制定要切合實際,對特異體質學生具有針對性
課堂教學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式方法的優劣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特異體質學生的體育教育教學方法不僅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更要把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作為重要依據。要讓學生愛上體育課,體會運動訓練的樂趣,能夠正確選擇適合自身身體條件的最有效、最有益的體育項目。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個性的發展。作為中學的特異體質學生,要實施分層教學,不能采用一個教學模式。
2.編寫科學合理的特殊體育教材
由于對特異體質學生的錯誤認識,體育教學中弊端凸顯,如教學理念滯后,教學大綱對于教學內容制定事無巨細,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等等,忽視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為實現體育教學的“中國夢”,響應國家領導人在北京師范大學提出的成為“四有好老師”的號召。我們應在新課程的指導下,依據“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制定符合特異體質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需要的《體育與健康》教材,遵循新的教學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適應特殊體育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范連祿.淺述如何正確引導特異體質學生走進體育課堂[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S4).
[2]葉潤龍.農村初中特異體質學生管理的實踐與研究[J].讀寫算(教研版),2014(6).
[3]田繼紅,王建軍.中學開設“特異體質”學生體育課程的途徑[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