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玉
摘 要: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出現錯誤是學科教學過程中常見的現象,教師采取的不同應對方式會使教和學雙邊活動都產生不同的走向和效果。老子思想作為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化的精髓,對于教師能夠更加積極地認識和利用學生的學習錯誤并切實提升教學效果具有諸多借鑒作用。
關鍵詞:老子思想;學習錯誤;積極利用
在學科課堂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學活動主體的學生會隨時出現學習中的各種錯誤,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和個性化特點,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這一教育思想和教學要求。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把學生的學習錯誤作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加以關注和積極利用,使教學活動充滿靈活性和實效性。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史學家,其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化的精髓。老子在《道德經》中闡述的許多主張,對于教師在教學活動積極關注和利用學生的學習錯誤具有重要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長期以來,許多教師常常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樣錯誤,從而錯過了許多靈活調整教學方法、手段和完善教學策略的機會。歸結起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錯誤的不當應對方式主要有:
一、不知如何應對,害怕學生出現錯誤
許多教師尤其是剛畢業的新教師,非常害怕學生出現學習中的錯誤,他們對此大多懷有排斥心理。這主要是因為學科專業知識儲備不充分,缺乏應對學生學習錯誤的方法;對教學過程駕馭能力不足,擔心處理學習錯誤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等。
二、嚴格控制課堂,避免學生出現錯誤
在很多課堂上,教師往往控制整個教學過程,學生沒有任何發表自己觀點和看法的機會,也沒有任何學習錯誤可以發生。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只是按照教學預設在形式上“順利”地進行了教的過程,卻和學生學的過程嚴重脫節,難以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尤其是學習中的錯誤。因此,教師對課堂的控制違背了教與學雙邊活動的統一性,難以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忽視或簡單應對學生出現的學習錯誤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問答、討論和學生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也正是在這些環節中常常出現錯誤。對此,一些教師要么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要么在評判“不對”之后直接告知答案,還有的教師甚至會對學生的錯誤加以指責。
這些做法都忽視了學生學習錯誤所蘊含的教學意義,沒有發揮出這些錯誤在促進學生學習知識、培養學習能力方面應有的教學功能。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錯誤,并通過有效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錯誤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服務。從老子思想角度來看,教師對學生學習錯誤的積極利用主要包括:
1.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學習錯誤的呈現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就是說將要消弱時,必定要使它強盛;將要廢棄時,必定要使它興起。
對于學生的學習活動,每一位教師都希望學生不出錯、少出錯,而要想真正達到這一目的,反而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習中的錯誤更多地呈現出來,這樣教師才會及時把握學生知識學習中的薄弱之處并加以修正、鞏固,形成準確、穩定的知識結構和解決問題的技巧、方法,最終達到學生不出錯、少出錯的狀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精心的教學預設、實施活動來促進學生學習錯誤的出現。可以采用的方式有:
(1)創設積極心理氛圍,讓學生敢于出錯
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不同的互動方式形成的不同心理氛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學習活動的狀態和水平,尤其是學生能否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毫無心理壓力地呈現自己的錯誤更是與課堂心理氛圍息息相關。
對此,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展現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靈活運用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手段,并采用積極的引導語、反饋語、評價語等,使學生在積極的心理氛圍中處于放松的學習心理狀態,從而真實地呈現學習錯誤。
(2)提供恰當問題情境和機會,使學生能夠出現錯誤
當教師意識到教學中呈現學生學習錯誤的重要性后,如何有效呈現即呈現學生學習錯誤的實際操作過程便更具現實意義。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促進學生學習錯誤的呈現:
(1)在重點、難點之處
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每一節新課需要得以突出和突破之處,也是學生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教師在讓學生對重點和難點內容進行感知、理解、記憶、運用等學習活動時,要避免一言堂、包辦代替的現象,而是要運用問題情景設置、有針對性的提問等教學方式、方法來及時獲得學生學習進程的反饋,讓學生有機會暴露出學習中的錯誤。教師通過予以相應的糾正、補充,使學生能夠準確地掌握教學重點和難點知識。
(2)在知識之間容易混淆之處
由于對某些彼此具有相關性的知識理解不夠準確,學生在運用這些知識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知識混淆的現象。例如,語文學科中的形近字、意義相近的成語,英語學科中意義相近的單詞、短語,數學學科中的相關概念、原理、運算法則等,學生經常出現知識之間負遷移的現象,造成知識間的混淆、錯用,不同程度地阻礙了問題解決的水平和質量。對此,教師根據實際教學經驗以及對學科專業知識的熟練把握,針對學生容易產生混淆的知識內容,可以通過靈活運用教學方式、方法如問答、討論、練習等,讓學生及時呈現學習錯誤,以此促進教和學的實效性。
(3)在容易馬虎之處
學生在知識加工和提取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看錯題、丟漏題、策略正確而細節錯誤等馬虎現象,如考試中對于眼熟的題就會自認為是曾經做過的原題而不仔細審題,內容的書寫常常因毛草而失分等。對此,教師通過總結學生日常學習、考試中出現的各種馬虎之處,在教學過程中設置“陷阱”,使學生不斷“上當”出錯,同時可以出示收集的學生馬虎的實例,既有助于增強學生正確掌握知識的水平,又有助于學生形成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二)通過科學的方式和手段有效利用學生的學習錯誤
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于道。”水,善于滋潤萬物,使萬物得其利,而不與萬物相爭;水會停留在大家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同樣,學科教師也要善于使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和情況都得到積極利用,尤其是很多教師都不喜歡的學生學習錯誤,更要得到關注和利用。具體來看,教學中對學生學習錯誤的積極利用主要包括:
1.幫助學生明晰學習錯誤產生的原因
老子通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說明道是萬物的起源,萬物都有其生成的過程或道理。學生的學習錯誤亦是如此,有其各種根源,諸如知識記憶不牢,對知識的理解不準確、不全面,知識間橫向、縱向聯結的網絡不穩定、問題解決的策略不當等。學生的學習錯誤出現之后,教師應該迅速、準確判斷其產生的原因并反饋給學生,因為了解錯誤產生的原因也是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一部分,不但有利于學生準確掌握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自我評價、自我調節等元認知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2.及時復習與學習錯誤相關的知識
老子提出“進道若退;夷道若纇”,就是說前進的道路好似后退;平坦的道路好像很崎嶇。此外,老子又提出“反者道之動”,也就是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循環往復的。作為教師,要能夠認識到教和學的過程不是直線性、單向性的活動,而是主體方向前進,同時充滿往復性、多向性。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正是教學活動往復性、多向性的充分體現,只有適時地“后退”,才能更扎實地前進,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
學生學習中的一些錯誤來源于對知識的記憶、理解水平不足,相當于知識網出現了大小不一的斷裂。而針對學習錯誤進行及時復習本身就屬于分散復習的一部分,有利于增強集中復習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學生出現學習錯誤時,教師不要急于趕時間,而是要根據當前的問題對相關知識內容進行復習,使學生知識網上出現的斷裂不斷得到修補并變得結實和牢固。例如,初中數學教學中,一些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經常把a。的結果寫成0而不是1,這就意味著學生對已學過的a的0次冪知識掌握不牢,而且把a的0次冪和a與0的乘法運算相混淆,這就需要教師指出并及時進行復習,由此使學生能夠扎實、準確地掌握知識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3.用聯系的觀點來積極利用學生的學習錯誤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事物間相互聯系、相反相成、相互轉化的辯證法思想,指明了事物之間普遍聯系的存在。在教學中,能夠把知識內容放在學科知識整體結構中來把握,尤其是能夠對學生的學習錯誤能夠運用聯系的觀點來加以認識和利用,極其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在教學中,學生的很多學習錯誤涉及當前知識與相關知識的密切聯系。這是因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其結果就是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而不是眾多零散、孤立的知識點。根據有意義學習的理論,學習分為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并列結合學習三類。對此,教師不應該對學生的學習錯誤在簡單評價“對”或“錯”后直接給出答案,而是應該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分類等思維過程對出現錯誤的知識進行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并列結合學習,并通過一定的練習、問答來鞏固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效果。例如,初中語文課上,教師讓學生說出能夠表達為了完成艱巨任務而忍受暫時屈辱的成語,有的學生說出“負荊請罪”。對此,教師不應該對“負荊請罪”僅僅評價以“不對”,而是要引導學生準確理解“負荊請罪”本身的含義,并進行舉例說明的下位學習,還要與“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等成語相聯系進行并列學習,對其異同進行對比、分析,從而使學生圍繞出現錯誤的知識形成擴展的相互聯系的知識網絡,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理解的深度和準確度。
4.依據學生的學習錯誤進行思維轉換
老子提出了事物間相反相成、相互轉化的辯證法思想,同樣對教師積極利用學生學習中的錯誤富有啟發。學會學習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是需要通過有效學習過程使學生形成的意識和能力。教師能否針對知識內容尤其是學生的學習錯誤進行多角度的思維轉換,對于學生獲得高水平的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依據學生的學習錯誤靈活進行思維轉換,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