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摘 要:“歷史好比演劇,地理就是舞臺。”歷史是時間、空間與人的活動密切聯系的一個概念。中學生應該學會結合地理知識,認識、再現、復述歷史。
關鍵詞:學科素養;歷史地圖;內在聯系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有人形象地概括為五個方面,即“準確通達的歷史時空觀念”“求真求實的歷史證據意識”“回到現場的歷史思維特征”“關照現實的歷史價值引領”和“合乎邏輯的歷史推理意識”。
那么,如何有效地運用歷史地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呢?
一、閱讀歷史地圖,獲取歷史信息
歷史信息不僅可以從文字資料中獲得,也可以從歷史地圖中獲得。地圖蘊含著豐富的信息,需要用心去挖掘。如在學習《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一課時,閱讀地圖《張騫通西域》,可以直觀地得到這樣的信息:西域狹義和廣義的地理概念以及張騫通西域的行進路線。能夠想象到沙漠的浩瀚無垠和氣候的神秘莫測,想象到張騫的孤獨與堅毅。認真研讀,靜心思考,我們又能挖掘到這樣的信息:張騫通西域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張騫本人具備成功者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有膽、有識、有行、有恒,除此之外,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是張騫通西域成功的重要條件。張騫通西域,促使西域各國與漢朝建立友好關系,促進了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閱讀地圖《絲綢之路》,能清晰地了解絲綢之路的路線,想象到絲綢之路上悅耳的駝鈴和各國商人的風塵仆仆,想象到商人與強盜的斗智斗勇……千余年來,絲綢之路發生了多少傳奇故事!如今,它們都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中,等著我們用充足的史實和豐富的想象將它復原。
二、觀察歷史地圖,再現歷史場景
相對于文字而言,地圖更加形象直觀。《春秋爭霸形勢》《戰國形勢》圖再現了春秋戰國時期五霸繼起、七雄并立的紛爭形勢。仔細觀察地圖我們會發現,長城主要分布在匈奴和中原邊境、戰國七雄交界之處。這是因為戰國時期,北方匈奴崛起,威脅中原,為抵御匈奴,秦、趙、燕紛紛修建長城;此時,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規模更大、更殘酷,各國在邊境筑起長城,以圖自保。觀察《百家爭鳴》圖,能感受到戰國時期學派紛呈、思想自由、互相辯論、學術繁榮的氛圍。觀察《秦統一六國形勢》圖,能再現秦國“遠交近攻”的軍事謀略。觀察《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陳勝、吳廣“揭竿為旗、斬木為兵”的創舉躍然紙上。地圖的語言雖然無聲,但卻有力。
三、講述歷史地圖,還原歷史過程
講述歷史地圖,就可以把一幅幅靜止的圖片還原成一個動態的歷史發展過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一課時,將《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形勢》四幅地圖串在一起,指導學生看圖說話:東漢末年,諸侯蜂起,軍閥割據,黃河流域尤其紛爭不已。在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統一了黃河流域。野心勃勃的曹操帶兵南下,企圖一舉消滅南方的劉備和孫權;實力相對弱小的孫、劉聯合起來,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曹操被迫退回北方。此后,吳國據長江之險,蜀國擁地理之利,聯合抗魏,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靜止無聲的歷史圖片變成了生動鮮活的歷史發展過程。
四、比較歷史地圖,認識歷史發展
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歷史地圖前后知識的關聯性,將不同歷史階段的相同或相近范疇的地圖進行比較,在比較鑒別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認識歷史的發展。例如,比較《隋朝大運河》和《元朝的運河》兩幅地圖,發現隋朝的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元朝時,洛陽不再是中心,元世祖在位時開鑿了位于山東境內的會通河,不再繞道洛陽,使大運河的行程大大縮短。通過比較我們認識到,這是適應當時統治者的政治、經濟、軍事需要而出現的,并且隨著不同時期統治者的需要而發生變化。
五、分析歷史地圖,挖掘內在聯系
分析歷史地圖是對歷史地圖進行的積極思維活動,以求達到準確理解、把握地圖的內涵。如果說觀察地圖是解決“有什么”“怎么樣”的問題,那么分析地圖就是為了說明“為什么”的問題。例如《古代絲綢之路》圖,從圖中挖掘出了西漢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促進了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繁榮,成為中西交通大動脈。而唐宋后,該商路主要地位日益下降,直至衰落。對古絲綢之路衰落的歷史進行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1)技術原因: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宋代時指南針用于航海事業,海上絲綢之路取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一種必然。(2)社會原因:北方長期戰亂,造成社會生產的巨大破壞,導致北人南遷;政治、經濟中心從西漢到元朝逐漸東移、南移;隋唐后,海上貿易的迅速發展取代了傳統的陸路交通等。(3)政治原因:主要表現在政治對立、民族矛盾乃至戰爭,特別是宋王朝先后與北方的遼、西夏、金處于敵對的形勢,影響了絲綢之路的中西交往,幾度中斷,以至衰落。(4)地理原因:絲綢之路繁榮期,塔里木盆地人口眾多,不合理的墾殖,導致植被減少,土地沙化;加上水資源的大量消耗,加速了土地沙化,從而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
復旦大學譚其驤教授說過:“歷史好比演劇,地理就是舞臺。”歷史是時間、空間與人的活動密切聯系的一個概念。中學生應該學會通過閱讀、觀察、講述、比較、分析歷史地圖,結合地理知識,認識、再現、復述歷史,從而全面提高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