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梅+楊麗
記敘文是初中階段最常見的文體。因此,記敘文教學也是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部分。下面就談談有關記敘文閱讀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理清記敘文的六要素
學生新讀一篇記敘文,初讀時,往往是一篇文章讀完了,但卻昏昏然,不知文章在講些什么內容。老師在此時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思考,理清本文的六要素。老師切忌公式化的提問: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梢园蚜胤纸獬蓪舆M式的一個個小問題。例如,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教學時,可以這樣設計:本文寫了哪些人?(“我”即海倫和莎莉文老師)這些人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1887年3月3日,莎莉文老師來到海倫家中,教海倫識字、認識事物的過程)作者寫這些人做的事,要表達什么?(贊揚了莎莉文老師高超的教育技術,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求知的熱情及艱辛而愉快的生活經歷,表達了作者對莎莉文老師的感激之情)再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這樣設計:本文寫了哪些人?(朱自清和父親)這些人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朱自清和父親為祖母奔喪后,父親送兒子去車站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的事)作者寫這些人做的事,要表達什么?(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以及兒子對父親深深的懷念,即父子情深)用這樣的方法教學生學記敘文,理清文章六要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久而久之,學生對文章記敘了什么內容就能概括得很準確、很具體,老師這樣教學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掌握記敘文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初中階段要求掌握的常見修辭方法主要有比喻、擬人、排比、夸張、設問、反問、對比、反復等八種修辭方法。任何一篇記敘文,都會運用一些恰當的修辭手法,以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中心。在初讀課文時,老師應讓學生拿筆圈點批注文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并理解其作用。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也更有益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例如,朱自清的《春》,這篇文章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抒發了作者對春天的無比喜愛之情。文章開頭第一段“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就運用反復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人們對春天的期待和喜愛。文章的第二段“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就運用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天來了,萬物復蘇的景象,也增強了語言的氣勢。文章的第四段中“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就運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花顏色的艷麗多姿,同時增強了語言的氣勢。文章的第五段中“‘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運用引用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了風的輕柔。這篇文章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修辭手法的語句還有很多很多,不再一一贅述。那么,記敘文中涉及修辭手法的運用及作用,這篇文章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能讓學生靈活掌握運用常用修辭手法,對學生寫作中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品味記敘文的語言
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本身具有形象的間接性。因此,老師在教學時,應該從語言入手,調動學生的想象和情感,使語言轉化為鮮明的藝術形象。如賈平凹的《風雨》中有這樣一段話:“樹林子像一塊面團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著就向一邊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騰上來了,飄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撲向另一邊去,再也扯不斷,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經完全沒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樹林子往一處擠,綠似乎被拉長了許多,往上扭,往上扭,落葉沖起一個偌大的蘑菇長在了空中。嘩的一聲,亂了滿天黑點,綠全然又壓扁開來,清清楚楚看見了里邊的房舍,墻頭。”
把受風的林子比作面團,既貼切又形象,樹林子“鼓”了“陷”,“陷”了“鼓”,這樣反復進行來描述風的持續狀態,再現的是風的時強時弱。此時,樹林子就如一個運動著的面團,能屈能伸,能扁能方,躍上落下,隨力而形變,越變而越有生命?!敖又薄坝帧薄耙呀洝薄叭缓蟆钡纫幌盗谐薪舆B詞的使用,加之把風中的樹林子比作空中的蘑菇,形象地刻畫出一幅恣意的狂風圖,仿佛讓我們看到了樹林子運動的場景:風到我倒,風止我直。
再如,《風雨》中“一頭斷了牽繩的羊從柵欄里跑出來,四蹄在撐著,忽地撞在一棵樹上,又直撐了四蹄滑行,末了還是跌倒在一個糞堆旁,失去了白的顏色。一個穿紅衫子的女孩沖出門去牽羊,又立即要返回,卻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轉,銳聲叫喚,離臺階只有兩步遠,長時間走不上去?!?/p>
教學這類課文時,要指導學生抓住這些詞進行分析、品味,因為這些詞能給人以準確、貼切、傳神的印象,從而審視語言的形象美。
參考文獻:
[1]王保清.淺談幾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J].赤子,2015(10).
[2]郭宇春.淺談初中語文記敘文閱讀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