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英
摘 要:初中語文課堂普遍存在著學生不愛說話,教師獨撐門面,課堂氣氛沉悶單調的問題。而作為課堂主導的教師,有責任改變這一現狀,從課堂中和學生的對話角度入手,讓自己會問,問出學生心中的疑問,問開學生的思路,問起學生的興趣;讓自己會答,把有價值的意外問題變成教學資源,把無價值的問題思維拉回課堂;還要讓自己會評價,給予學生直接或間接的評價,樹立學生說話的信心。讓課堂因為教師的會說話而變得活躍,讓學生因為教師的會說話而變得愛說話,改變語文課堂的沉悶,從而提高初中語文課堂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提問;回答;評價;說話藝術
長期以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形成了一種見怪不怪的現象:學生不愿發表見解,無論教師怎樣激發,都“咬定牙關不松口”。教師只能站那兒干著急,實在沒辦法,只好直呼名字,“逼”出幾個“英雄好漢”。甚至有教師自己提問后又很無奈地自己作答。這種現象的出現,當然有學生方面的原因,初中生“要面子”,怕回答不對引來恥笑。但這絕不能成為課堂沉悶的理由,教師在課堂上缺乏說話技巧才是根源。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說話能力的高低,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課堂上教師講授的功底固然能讓教師充分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吸引學生認真地聽,但教師能“問”好、“答”好、“評價”好,卻能讓整個語文課堂活起來。
一、會問
課堂提問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布魯納認為課堂就是一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提問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還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檢查他們的學習效果。
(一)精心設計疑問
我們已經習慣的教學是讓學生在無“疑”的狀態下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極不利于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也讓課堂上愛答問題的人越來越少了。事實上,課堂上盡管是教師提的問題,但它們更應該是學生心頭的疑問,是學生在認知上感到困惑而產生的思維活動。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疑問而提問,不能信口開問或為問而問。
(二)倡導發散性提問
活躍的思維是我們希望在語文課堂上看到的,新課改要求我們注意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發展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多提一些發散性的問題。發散性提問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觀點,讓每個學生站起來都有話說。這樣的問題問多了、答多了,學生的話也就多了,更不會怕回答了??汕f別讓學生循著教師的思路去思考教師設計好的問題,學生覺得枯燥沒勁,總答不上老師的參考答案,不想答了,話自然就少了。
例如,在教授著名的童話劇《皇帝的新裝》時,有教師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你認為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又如,在學習了《愛蓮說》一文后,就引導學生思考:“蓮”的精神品質可以與社會上哪些人聯系起來呢?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并討論。類似這樣的問題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個人潛能的機會,讓其七嘴八舌地說開來,課堂的氣氛就活躍起來了。
(三)創設情境提問
語文課堂很小,外面的世界卻很大,學生往往對外面他們未知或半知的世界有著無比的興趣。那就讓我們動用我們的見識和閱歷,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想方設法地為學生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眼睛和耳朵,為贏得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參與營造一種誘人的氛圍。
比如,教學《云南的歌會》中山路漫歌時,作者筆下云南獨特的風景美、風俗美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云南的相關風景圖片,使學生進入情境當中,這時可提問“你們認為在這山清水秀的地方唱歌的人會是怎樣的人,這歌會是怎樣的歌呢?”這樣的情境下學生自然有話要說。
當然,還應該注意課堂提問目的一定要明確,對為什么提這個問題,提這個問題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應該非常清楚。要把握問題的難度和深度,在學生已有基礎上設計更深層的問題,略高于學生又不能遠離學生,要讓學生跳一下夠得著,要能啟發學生的思考。此外提問還得適時適度。什么時候提問要和整堂課的進度相契合,要在學生心存疑惑又難以表達清楚時,幫助學生把問題提出來。會問的語文教師一定能在課堂上通過提問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會提問的老師也更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會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所以課堂上教師要提問,更要鼓勵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多提問。隨著學生課堂主體性的增強,師生之間互動的機會增多,學生質疑、反駁、爭論的機會大大增加了。學生提問總不會按著教師的思路,于是課堂上教師就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尷尬局面:
(一)手足無措,無從招架
一位教師執教《小石潭記》,他想按照新課標的精神來上課,于是他就讓學生提問題,結果學生提出了以下的問題:柳宗元的《永州八記》是哪八記?永州在哪里?。楷F在還有小石潭這個地方嗎?柳宗元做著官怎么這么有空老出去玩???怎么能這么當官呢?……幾分鐘學生提出了一大堆問題,那位老師根本沒想到學生竟會提出這么多問題,而且有些問題他根本無法回答,也打亂了他課堂教學的進度。
(二)取而代之
“學貴有疑”,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尤其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然而很多教師也許是為了節省時間,也可能是不想打亂計劃,趕快把答案“奉送”給了學生,讓學生聽寫答案,教學就演變成了一種“告訴”,學生表面上記下來了,實際上卻還是一知半解、糊里糊涂。
例:某教師執教《致女兒的信》一課,讀到最后兩段時,一位學生便發問:為什么說做一個幸福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教師沒想到學生急著問,沉思片刻后,告訴學生:就本文而言,在異性或愛人之間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才行。懂嗎?學生似懂非懂地說:“哦……”
(三)回避問題,不了了之
學生提出意料外的問題,為了不打亂精心準備的教案,有的教師會選擇回避問題,不允許學生的提問來破壞。于是“下課后再討論”幾乎成了教師擋住學生突然問題的口頭禪。學生好不容易激起的提問興趣就這樣被抹殺了。學生滿懷激情提的問題(也許是百思而不得其解)就這么被我們“處理”掉了。
例:某教師執教《外國詩兩首》一課,這是兩首優美的詩歌。學著學著,突然有學生問:老師,蛐蛐就是蟋蟀,蟈蟈我沒見過,是怎樣的啊?教師似乎沒料到學生會問這樣的問題,于是說: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課后去考證一下。教學接著便轉入下一個環節,事后沒人再提起。
(四)臨場發揮,不計對錯
也有些教師過分苛求自己在課堂中的表現,而大大忽視學生所提問題的價值,對學生一些沒什么價值的問題也大肆回答。他們覺得自己如果不這樣,就體現不出教師的權威,就可能束縛學生的思維。
這些都是教師在應答學生提問時出的問題,充耳不聞肯定不行,全部解決也不切實際,那么應該怎么對待學生提出的問題呢?這就要考驗教師的應答藝術了。一般而言,學生所提的問題可以分為有效、無效、一般三類。對待前一類問題可以靈活地把他們轉化為有效的課堂資源;面對后兩類問題,教師應迅速作出判斷,聰明機智地運用語言讓其回到教學的正常軌道上來。
1.把有價值的意外問題變成教學資源
教師要學會傾聽,捕捉住學生所提問題的價值,把有價值的意外問題轉化為教學資源。這些“意外”或許會打亂教學的進程,卻也給課堂帶來了精彩,帶動了課堂氣氛,也激起了學生課堂提問的興趣。
例:一次,我在剛開始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時,有一位學生問:“老師,羅布泊到底是怎樣一個神秘的地方?。俊蔽疑陨砸汇?,意識到這個問題具有的價值,于是我沒有急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是對這位學生大加稱贊,并請學生再讀全文,思考:羅布泊現在是怎么樣的,過去又是怎么樣的?學生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最終認識到對水資源和環境的破壞帶來了羅布泊的巨變。短短的五分鐘,卻使學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環保教育。
2.把無價值的問題思維拉回課堂
對學生消極的、價值低的意外問題,教師應毫不猶豫地運用機智的語言,讓其思維回到之前的教學安排上來,避免教學的失控。例如,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當學生問“站在20多米高的地方看星星是不是很美???”這個問題時,完全可以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輕輕帶過:哈哈,那個時候可沒這樣的雅興?。∪缓笱杆龠M入下一個問題。
三、會評價
以往我們較多關注講授、提問,而對評價語言卻注意不多。而要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課堂上說話,還得在對學生回答的評價上下工夫。課堂中,教師每一句自認為可能無意義的評語,往往會左右學生聽課情緒,激發他們說話的興趣。這正印證了教師的期望對學生的作用。
(一)直接評價
對于學生正確或合理的回答,富有創造性的看法、意見,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及時給予熱情洋溢的評價。這樣的評價能營造光明的課堂氛圍,有效調動學生的課堂情緒,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更愛思考和回答。如“回答得不錯!”“這個問題問得好!”這樣簡簡單單的一句評價,會使學生信心大增,特別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學生。
課堂上教師的評價要以鼓勵為主,否則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過,鼓勵僅是原則,并不是全部。有時候無原則的鼓勵,會適得其反。其次肯定的評價一定要帶有感情,不能流于形式。否則只能讓初中學生感到老師的粗俗和淺薄,在心理上疏遠老師。
(二)間接評價
平時當學生的回答與正確答案出入較大時,我們往往會對其忽略不計,不作點評并另請其他學生回答,這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假如能親切和藹地對他說:“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和這個問題的正確思路稍有出入,換一個角度想想,肯定會有新發現!”這樣就激勵了被提問的學生,使他們有了進一步思考的信心。
對于學生太離譜的回答,老師甚至會出現簡單粗暴的指責。這時候如果換成委婉的間接評價,如“是這樣嗎?請再仔細想想題目!”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的評價否定了學生的回答,但否定并不意味著批評。教師不應該和怒氣沖天、痛聲呵斥或語言尖酸、諷刺挖苦等場面聯系起來。套用現在的流行說法,我們提倡的是“綠色批評”。
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是一位儒師,擁有豐富的語文學科知識;也應該是一位哲師,在思考和創新中教學;還應該是一位匠師,有著高超的語文教學手段,更應該是一位藝師,有著豐富的語言藝術細胞,挖掘語文課堂上語言的藝術魅力。希望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竭盡全力,提高自己在語文課堂上的說話藝術,帶動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地說話!
參考文獻:
[1]傅惠鈞.教師口語藝術[M].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72-207.
[2]葉瀾.教育概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71-279.
[3]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