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可以說是初中所有課程中最重要的一門。不必說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必說它在中考中所占的龐大比例,單是數額巨大的課時量就足以說明它的重要性。但與之相反的是大量語文課導致學生對語文產生厭煩心理、對語文課沒有絲毫的積極性。如何調動初中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積極性;原因;措施
一、初中學生學習語文缺少積極性的原因
1.課堂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新書發下來,學生往往先看語文書,能看得眉飛色舞,還給同桌講講,等老師把課題往黑板上一寫,這個興趣卻已蕩然無存。教師講得太多太抽象,以致學生左耳進右耳出,這種現象相當嚴重。本來應是“書聲瑯瑯”的學堂變成教師一人的自我演講。教師備課時選一些詞語,搞個板書設計,課堂上引導學生一個一個地把這些詞語按老師事先編排的順序說出來,然后寫在黑板上。不說對不寫,什么時候說對什么時候寫,寫完了,課就該結束了。有時聽學生分析完課文,教師說“真棒”“我再給大家歸納一下”,結果歸納得還沒學生說得好。教師在課堂上常常說“誰給我讀一遍”“誰把這個詞給老師講一遍”,使學生喪失主體性,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也沒多大興趣。
2.學生自身原因
從小學到初中,知識都是有連續性的,由于一些學生因為某些特殊的原因耽誤了學業,導致后來跟不上,于是對學習漸漸失去信心,自然就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還有一些學生因為自制力不強,心中總是考慮著玩,而慢慢地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結果學習積極性也不高。還有部分學生甚至不知道學習到底是為了什么,他們學習的目標不明確,似乎是父母、老師讓他們讀書他們就讀書,他們心中沒有目標及遠大的理想,這樣的學生自然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
二、調動初中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的措施
1.激發學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
首先,新奇的導入是良好的開始。在語文課剛開始時就應該引起學生興趣,即以趣導入,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課題導入。
其次,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才能興奮起來。如,講戲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排個課本劇,若條件不允許則可以分角色朗讀;講詩歌時,可以舉行詩歌朗誦比賽;范讀時播放一段音樂;在講《紅樓夢》或者魯迅的作品時,可以給學生播放電視劇或電影的片段……變化的授課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只有形式新穎,不落俗套,趣味性強,學生才會感到精神愉快、情緒活躍。
最后,生動的語言是吸引學生的手段。教師在講解比較深奧、難懂的詞句、課文時,要善于把知識講得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深的知識講淺了,絕不是只講表面,不講實質,而是把難懂的、抽象的知識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等手段變得通俗易懂。教師上課時帶點幽默是很必要的,有時為了使學生對難記的知識有興趣,教師就要用巧妙的語言吸引學生,學生學得容易,便于記憶,也就愛學習了。
2.教師自身水平對學生的影響巨大
一方面,教師要在朗讀和書寫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如果教師能夠在自己的語文課堂上給學生朗讀,那么學生一定會喜歡的。雖然語文教師不是專業播音員,可是,在課堂這樣的特定情景中,針對特定的文本,面對特定的對象,只要教師能夠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就會受到學生的喜歡。如果語文老師的字寫得特別好,他的學生就會去模仿,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自己也練就了一手好字。
另一方面,語文教師,除“身正為范”之外,還要“學高為師”,即要有淵博的學識。在中學各門學科中,語文是最具綜合性的,它的知識內容涵蓋極大。所謂“語言和文化”,有著廣闊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是傳統教育中流行了多年的口號。“一桶水”有點少了,應該是一條“河”,是一條常流常新的“河”。因為這條“河”是我們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根本,“河”水少得可憐,又怎能談得上“教書育人”和“誨人不倦”?
3.在競爭中培養興趣
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夸獎,從而獲得心靈的滿足,學生也是一樣。作為教師,如果我們能及時地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進行表揚,學生就會更加努力、更加積極。如果一些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比較優秀,還應該把他們作為榜樣在班上甚至學校進行宣傳,以此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學生間開展一些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比賽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過程。
總之,調動初中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每一種方法都必須建立在激發學生認識事物的內部動因上,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潘菽.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作者簡介:謝丹,學歷:大學本科,職稱:中教一級,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