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艷
摘 要:作文能力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大部分學生所缺少的就是這個自我創作的過程。現在校外鋪天蓋地的各種形式作文班,如“作文三步法”“作文速成班”,都在“填鴨式”地灌輸著孩子,在它的定式下,孩子們或許在當場能寫出有點模樣的作文,但是離開了老師規定的框架,學生又如同丟了拐杖,還是不會用自己的雙腿走路。
關鍵詞:作文能力;語感;創造美
現在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普遍感受到孩子不會寫作文。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讓學生對一些場景或者事情的經過進行描述,學生總是支支吾吾,好長時間說不出,或者是詞不達意。布置學生課后寫篇作文,家長反映說,孩子回家就會打開電腦,到網上進行搜索,然后一模一樣地照搬下來。
我從不相信短短的一個暑假或者是十幾節課能鑄就出一個小作家。我相信“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魅力,所以在我的語文教學中,我把作文教學融入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悄無聲息地對學生進行作文的訓練。
一、深切感受文章的語言美,積累詞匯
學生不會寫文章,最大的原因是沒有豐富的詞匯量。好比我們現在要做一頓豐盛的晚餐,但是沒有材料,是無論也做不出來的。我們也可以有一本《廚房大餐360招》,告訴我們如何去蒸、炒、煎、燉,可是拿什么去做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就是擺在我們面前最主要也是最關鍵的原因。
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我就先訓練學生去尋找課文中優美的詞句,讀完一篇課文后“我會詢問學生,這篇文章中哪個詞語,或者哪個句子,你認為寫得非常好呀?”起初的時候,學生不敢回答,對于這樣最簡單最沒有標準答案的提問,學生反而束手無策了。在我的鼓勵下,學生慢慢地能找出他們認為美的句子。
在這種模式的教學中,學生又建立了詞語積累本。在他們的本子上,有詞語“金燦燦的桂花、香甜的紅棗、綠樹成蔭、風景優美……”詞語,也有“草坪在夏天就像綠色的地毯,現在卻染上了一抹金黃”“秋風讓落葉長了翅膀”等句子。學生越積累越多,養成了習慣后,不僅是課本上的詞語,他們看的課外書中的好詞好句,也會自覺地記錄下來。每周我定時拿出一節課,讓學生相互展示自己的詞語積累本,孩子們是很用心的,看到本子上整整齊齊地寫的詞句,我也從中不僅感受到語言美,也感受到孩子們那顆發現美的心靈。
二、豐富孩子的課內外閱讀,形成良好的語感
因為作文是一個見效非常慢的長期工程,或許我們進行一個學期的訓練,從學生那里暫時也看不出有什么差異。特別現在的考試制度,作文會很大地影響成績。還有每學期的人員調動,任課老師的更換,都讓老師不愿意在作文教學上下太大的工夫。
其實閱讀是對于作文教學很有效的一個方法,如果長期堅持用好的文章去熏陶孩子,讓他們一直沉浸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長時間的熏陶,他們也會寫出富有美感的文章。
我在班級開展“拒絕文化垃圾”的活動,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好的閱讀,什么是壞的閱讀。讓學生去讀文字類的作品,而不是讀一些帶有插圖的漫畫書,讓文字去刺激學生,而不是看插圖。因為文字能最大限度地讓我們產生多方面的想象,想象出畫面所不能表達出的效果。
我在進行這種閱讀的時候,保證時間性,保證無功利性。時間性,就是要堅持,比如每周哪節課進行閱讀,要堅持做到雷打不動,這樣學生才能把家中的各種書籍帶來,保證課堂使用。無功利性,就是單純的閱讀,不用讀完了又要求寫讀后感,那樣學生對閱讀就產生了抵觸情緒。沒有生活體驗,怎能在讀完一篇文章之后就來“感”呢?這樣的不良循環,其實是我們把孩子的閱讀興趣都給扼殺了。
三、感受文章的語句美,帶領學生去創造美
學生有了發現美,積累美的習慣,就慢慢嘗試要去創造美,畢竟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去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作品。
我從來不是拿出專門的哪節課去寫作,或者規定哪節課是作文課,而是隨機隨性。中秋來臨之前,我在班級組織過“過中秋、吃月餅”活動,學生親自參與過,我就讓他把這個活動寫下來,好壞無所謂,必須是親自動筆寫,學生有了親身體驗,雖然文章很簡單,就是簡單地敘述經過,但是文章有了自己的情感“月餅比任何時候都甜”!
班級里舉行了活動,我就讓學生試著寫下來。學習了符合兒童語言的文章,我也嘗試讓學生寫一寫,起初的活動,我只表揚不點評,樹立學生的信心,在學生有了創作的興趣和習慣之后,再進行寫作技巧的訓練,學生有了豐富的詞匯,有了實際的接觸,寫作起來比較得心應手。
寫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任何形式都不能讓寫作一蹴而就,我也是在自己平時的教學中,慢慢地摸索,慢慢地總結,課堂教學中、課外閱讀中、活動記錄中,點點滴滴地滲透,鼓勵,讓學生先喜歡閱讀,再喜歡積累,最終達到放手去創造的目的。作文教學,長期的努力雖不容易換來顯而易見的效果,但是我會將這個訓練進行到底。
參考文獻:
[1]徐瑋.論中小學開放性作文教學[D].遼寧師范大學,2014.
[2]戰婷.作文教學生活化[D].遼寧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