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山
習作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可就在當前,許多小學生存在著作文寫不好、怕寫作文的問題,有的學生說:“每逢作文,我感到無話可寫,只好東拼西湊,寫一些空話套話,甚至編造一些內容。”有的學生說:“作文不叫作文,簡直就是作難。”作文就真的難寫、可怕嗎?從我三十多年的教學經歷來看,并不是這樣,在此我想就小學生如何寫好作文發表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多讀是寫好文章的要素之一
“多讀”并非盲讀,讓學生有選擇性、有目的地進行閱讀是一門很大的學問,這也是幫助學生寫好作文的基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曉文章的文本要義,借為己用,這自然也是促進讀與寫有機結合的前提。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大文學家更是如群星璀璨,舉不勝舉,他們的作品為后代傳誦。像杰出的文學大師,冰心的散文《小桔燈》《寄小讀者》……葉圣陶的童話《稻草人》……我們多讀他們的一些作品,就可以打開思路,展開想象,使自己的思維活躍起來,對于文中的用詞、結構安排、選材等,我們都應著重注意。精彩的段落、語句可以摘抄下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正是這一意思,因此多讀是寫好文章的要素之一。
二、多練是寫好文章的又一要素
“多練”這一環節,旨在鍛煉學生靈活運用的能力。將所學的知識內涵落實到筆下。胸有義而筆有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是啟迪智慧的有效途徑。讀書的目的就是為自己的寫作積累素材,光讀而不變成自己的筆頭能力,還是寫不了好文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想,要達到“有神”的境界,還需多次“下筆”,如果一筆不下,需要時就能有“神”,我想世間絕無此事。就拿我教過的一名學生來說,平時他與大家說話很流暢、風趣,思維也很敏捷,但他每次作文卻不很好,我給他的評語是,組織不好,銜接不緊湊,應加強寫作練習等。可見,多練是寫好文章的又一要素。
以下是學生通過閱讀古詩,寫下的隨筆感悟:身處在文人的世界中,跟文豪為伴,追尋同一個夢想。隨心出發,飛入他們以感性錄制的時代縮影中。小貨郎的叫喊聲,頑皮小兒的哭鬧聲,店小二的吆喝聲,都是時代的印記,穿越時空的界限,向你娓娓道來;登高而望,極目遠眺,山巒在迷霧之中若隱若現。蒼柏俊秀,微風拂面,花兒紅,溪水清,撿起一顆鵝卵石,擦凈上面的污泥,在陽光的照耀下,晶瑩而富有光澤,有針砭時弊的憤慨,有歌頌山河的狂喜,也有羈旅生涯的凄涼,這便是詩人筆下的文明,透過歷史的天空,為我的學習之路送來了曙光。
這名學生的隨筆是一個很好的范例。書本中不乏言簡意賅的古詩,詩人將深厚的人文情懷蘊藏在字里行間。透過文字的表象,引導學生跟詩人完成時空對接,達成心靈共鳴。課下勤加練習,將自身感悟落實到筆下,有助于每一個學生都能有好的文筆。
三、仔細觀察是寫好文章的另一要素
寫文章要寫出事來,這些事從哪兒來呢?只能從實踐中來,從社會生活中來,離開實踐,意識就無從產生,因此,寫好文章最重要的是體驗生活,仔細地,而不是粗略地觀察周圍環境中的人、事,把它們記下來,用于自己的寫作,這樣一來就不會無話可說寫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寫作方面很重視觀察,注重練筆。他經常把低年級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各種事物,然后和孩子們一起編寫童話故事。一次,觀察蒲公英后,孩子們編寫出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下面我就摘錄一位一年級小女孩編寫的故事:
帶翅膀的花兒
這是夏天的事兒了,起了一陣大風,風把一粒長著兩個毛茸茸的小翅膀的種子落在草叢里。青草驚奇地問:“你是誰呀?”
“我是帶翅膀的花朵。”種子回答說,“我準備在這兒,在草叢里生長。”
青草高興地歡迎新來的鄰居。
冬季過去了,小草開始發芽。在種子落下去的那個地方,露出一根壯實的莖。它的上面開了一朵黃花。它鮮艷得像一輪小太陽。
“啊,這原來是蒲公英呀!”青草說。
無數大作家、教育家的經歷證明了這一點,在現實生活中更是不乏所見。我班的一名學生,平時喜歡讀書,在我教他的三年中讀了很多書,還堅持每天寫一則日記,隨身帶著小本記下素材。他的作文在《快樂寫作》上發表了不止一篇。他的優秀寫作也能證明這一點。
語文即生活,作文即生活。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尋找素材。在學生寫下的文章中摻加一些生活氣息,使文章不空洞,富有內涵。這也是練就好文筆的重要方式。取之生活,用于寫作,這對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也大有裨益。
多讀,要求我們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帶領學生通曉文章要義,刺激學生的靈感;多練,要求我們能夠引導學生將靈感落實到筆下;細觀察,要求賜給學生一雙慧眼,在生活中搜尋素材,填充文章內容,使學生寫的文章更加具有層次感;學生的寫作思維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我們是辛勤的養花人,在這里積極呼吁:讓我們在多讀、多寫細觀察上下工夫,我相信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會很快提高的。
參考文獻:
[1]林日磊.基于觀察的“真實”寫作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2).
[2]鄒軍.淺談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真實作文的實施[J].成功(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