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珍珍
摘 要:漳州民間木版年畫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是站在保護的角度上還是傳承的角度上,都應該對其進行推廣和學習。而將漳州木版年畫引入小學美術課程,則是從小學生開始抓起,培養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認識,讓學生了解中華歷史進程中的璀璨文化珍寶,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從微觀上培養學生的審美,從宏觀上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基于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初步解析漳州民間木版年畫小學教程的開發方法。
關鍵詞:漳州民間木版年畫;民俗文化;美術課程
一、漳州民間木版年畫的藝術價值
公元686年開漳立州以來,對當時還被稱為“南蠻之地”的土地進行了開發,新修水利、開通商路、發展經濟,讓邊陲小鎮慢慢地發展壯大。到了宋朝時期,木版年畫開始成形,并且因為當時注重文化的發展,刻書的興盛大大地推動了木版年畫的發展,明清小說的風行加上海上商道的大力開發,讓漳州民間木版年畫迅速達到了鼎盛,不僅在國內影響甚大,甚至遠銷海外,完成了文化輸出。因為漳州民間木版年畫自身獨有的藝術氣息以及藝術價值,讓漳州民間木版年畫成為眾多藝術文化領域的研究對象,收藏家的收藏對象。
漳州民間木版年畫所具有的文化藝術價值非常豐富,首先從木版畫本身來說,它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美:不管是從整體的色彩飽和度來說,還是從線條刻畫和表現形式上,抑或者是整體造型上都糅合了當地的傳統風俗以及木版畫獨特的節奏鮮明的刻畫方式,在表現的內容上涉獵廣泛,從自然到社會,從動物到人類,從植物到神靈都有所涉及;在刻畫方式上運用夸張的線條和跳脫的色彩,抽象又具體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風俗以及人文特色,讓整個畫面看上去和諧而又張力十足,正是因為漳州民間木版年畫的獨特藝術手法和表現形式讓其更具魅力和藝術價值。第二,從漳州民間木版年畫用途上來說,它不僅是一種掛件裝飾,還是一種精神寄托,在明清時期,漳州民間木版年畫多糅合了當時的社會現狀與巫族文化,是善良單純的人們祈求庇佑平安的方式,是他們的精神寄托。
我們不難看出,漳州民間木版年畫不僅是中華歷史文化的一塊瑰寶,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更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傳承,因此不管是在文學上、藝術上還是精神上,漳州民間木版年畫都有著獨特而又重要的意義。
二、漳州民間木版年畫美術校本課程價值
漳州民間木版年畫是傳統民俗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經過歷史的傳承,流傳到今天,經過了宋明時期的繁榮,也經過了晚清戰亂的衰敗,然而歷史總是寬容的,在炮火與封鎖中,在經濟的衰敗中仍然堅強地流傳到現在。作為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民間木版年畫的歷史意義和文學意義是不容置喙的,作為融合了多門藝術的成品,漳州木版年畫也成為美術藝術中重要的教學資源。
為了響應國家“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口號,培養小學生的藝術審美是非常重要的,將漳州民間木版年畫引入小學的美術校本課程,不僅是為了培養小學生的藝術素質,引導學生的全面發展,更是為了傳承和保護傳統民俗文化,讓廣大青少年充分地認識祖國文化,認識歷史,認識文學藝術。
三、漳州民間木版年畫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
我們從上述內容中可以充分地認識到漳州民間木版年畫的重要性,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將其引入美術課程進行開發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也是對青少年進行民俗文化熏陶和教育,打造民俗傳承教育的重要手段。
1.注重年畫內容的篩選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社會閱歷比較淺,因此在認知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無法獨立地進行價值觀和是非觀的建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導向性作用就尤為重要。在漳州民間木版年畫發展的數千年當中,誕生了無數的畫作,在這數量龐大的作品中,藝術水平表現內容都有較大差異,我們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領悟能力進行作品的挑選,確保學生能夠消化吸收。
2.教學形式靈活
小學生的專注度比較欠缺,因此如果單純進行內容的講解,以照本宣科的方式進行年畫的解析,必然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專注度,我們可以適當地進行木版年畫的手工制作,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參與制作,更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掌握能力,也能夠更好地把握內容。
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民間木版年畫的藝術價值是非常高的,為了進行民俗的保護,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藝術鑒賞能力,進行民俗文化的引入是非常必要的,將漳州民間木版年畫引入到小學美術中,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并且進行了民俗文化的傳承,這一舉措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在引入上還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及內容的選取,制定適合學生的教育方式,才能對傳統民俗文化進行更好的吸收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艷霞.挖掘傳統民俗節日文化內涵 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高職院校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例證與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2(2):91-94.
[2]顧燕.中國民間傳統藝術在藝術教育教學中的影響與運用:高職院校視傳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對于民俗文化內容的教學設計和運用[J].輕工科技,2012(10):117-118.
[3]隨杰,常素霞.走出庭院 服務社會 不斷加強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河北省民俗博物館“傳統文化進校園、進社區”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文物春秋,2008(4):44-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