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蘭英
摘 要:只有語感的培養與語言系統規律、知識(語理)的學習,兩者平衡,同行發展,才能真正有效形成學生的語用能力。語感是語理形成的感性引入,語理是語感實踐的理性落實。
關鍵詞:語感;語理;感性引入;理性落實;藍圖
一、語感是語理形成的感性引入
語文教學從感性的語感體驗開始,應該遵循淺處行、樂中尋的原則,在學生語言感悟過程中可以感性一點、淺近一點、寬泛一點、有意思一點。
1.暢懷朗讀,觸及語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對訓練語感有直接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當學生初讀課文體會到小女孩因寒冷、饑餓、痛苦、孤獨而在大年夜悲慘死去的遭遇時很容易產生與作者一般的共鳴。老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方式讓學生各抒己情。或同情或悲憫或憤怒或指責,這一切感悟均由學生借助自己駕熟就輕的朗讀方式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悟”成為語感培養的入口。同時,老師可以利用好音樂、畫面與范讀結合的作用,品賞結合,情景交融,學生自然進入到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內容,將自己感受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再如,群文閱讀課例《漢字兒歌中的聯想》,老師在群文《“雪”字歌》《“巖”字歌》《“香”字歌》《“秋”字歌》的學習中,先充分發揮學生的朗讀能力,有滋有味、入情入境地讀。老師讓學生自己讀兒歌中最有趣的一句,孩子搖頭晃腦地誦讀后再說說句子有趣在哪?這種設計就是讓語感形成變得親近、有趣。
2.品析文字,浸潤語感
在閱讀教學中,往往發現課文中有些詞語雖然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也不難理解,但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在這樣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品析文字的設計,在語言文字的琢磨中,讓學生的語感得以飽滿綻放。例如,學習杏林子的作品《生命生命》時,如何讓學生在文字中感受作者所傳遞的生命頑強不息的主題?教師針對“墻角的磚縫里掉進一粒香瓜子,沒過幾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這一句。學生通過品析文字“竟”和“冒”,充分討論交流,感悟到一種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種生機勃勃的韻味及作者出乎意料的喜悅。品析關鍵詞讓學生感受到語言表達的精妙神韻,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明確了語言運用的規范意義,學生的語感得到滋潤而變得豐盈和靈動。
二、語理是語感實踐的理性落實
語理就是需要學生從規律化的東西中提煉出共性,即一定的知識體系、方法技能。老師要在學生語感形成的基礎上理性對待語理的重要性。對于語言讓學生從直覺認識上升到自覺認識,并做到多渠道實踐落實。
從表達方式的顯性處落實。語理是最終形成學生語用能力不可或缺的支撐。對于一篇文章作者是如何表達的,老師要善于在鮮明、突出之處總結。還是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如果教師的教學行為只停留在朗讀感悟、明情達意的目的上是遠遠不夠的。老師可以借助文章內容讓學生看到作者除了寫小女孩悲慘現狀的語句,還有較為美好的文字,即引出文章典型的寫法——四次幻象描寫。美好、溫暖、甜蜜、幸福都在這些語句中,可是恰恰是這四處的描寫,更讓每一個讀者心痛,因為現實有了幻象的渲染顯得更悲切。老師繼而引出:“幻象”在文中表達中的是如何運用及它的作用。學生最終習得在文章的表達中還是可以通過這種特殊的內心表達方式來體現現實與虛幻之間的差異對比,從而深入地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最后,老師巧妙結合學生對于幻象的認識,嘗試這種獨特描寫心理的方式進行習作練筆。如此這般,學生的語用能力怎不能形成?
繼續結合群文閱讀大賽中的課例《漢字兒歌中的聯想》一課來說,執教者在充分培養了學生語感的基礎之上,將訓練點轉為“這些最有趣的句子作者是怎樣寫出來的——聯想”,學生通過幾首兒歌的對比發現它們都有共同之處:作者借助漢字的外形組成特點充分發揮聯想編寫兒歌。此時,教者沒有將語用能力的培養只停留在學生主觀感悟語言、品析詞句、理解文意上,而是通過語感的趨成進入到語理的提煉上來,而后再次走向語感的二次實踐。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總結后開始創編兒歌。二年級的小學生通過語感與語理的均衡協調,既感知了兒歌中妙趣橫生的語言,又輕松地學習了聯想這一寫法并學以致用。這就是語感促進了語理的形成,語理又落實到學生實踐語感的知行統一后的學習。在語感、語理的兼顧下,兩者均衡,最終學生語用能力得以全面實踐與培養。
其實,通過教學我們清楚地感受到語感語理兩者的缺一不可,語感猶如“經”,語理仿佛“緯”,經緯交織,兩者得到兼顧,最終才能構織成從語感到語理再到語感的語用藍圖。而在這往復循環中,我們也欣然發現學生的語文素養正在這語用能力的螺旋式提升中燦若夏花,盎然如景!
參考文獻:
[1]孫煒.語言教學中如何處理語感和語理的關系[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6(3).
[2]許鳳民.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J].中國校外教育,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