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蘭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只要一提到寫作文,很多學生就厭煩。學生無話可說、無話可寫,只得瞎編亂造,寫出來的作文往往缺乏素材,語言空洞,更無思想感情可言。老師在習作課上滔滔不絕地講解,學生聽得昏天暗地,學生的習作依舊是老樣子。究其原因,學生生活閱歷、情感體驗、語言語匯、方法技能等的匱乏,是學生習作中出現的“編”“假”“抄”“空”現象的最主要根源。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沒有形成、寫作素材積累的貧乏、寫作與生活脫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部分學生沒有感受到寫作的愉快。所以,我們要高度重視培養學生自主體驗生活的意識,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為寫好習作做好準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中段習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想要有豐富的習作素材必須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
生活:《現代漢語詞典》中把生活定義為“人或生物為了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從寫作角度來看,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有了生活才有作文。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葉老的話告誡我們,只有解放學生的心靈,關注生活,充盈學生的感性認識,才能寫出充滿靈氣的富有個性的文章。充實的生活積累和體驗是作文的重要源頭。帶學生走進生活,讓他們用童真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用耳朵去傾聽,發現生活的鮮活,到生活中去積累材料,尋找作文的源頭活水。寫出原汁原味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文章來。
一、讓學生走進生活,豐富生活體驗
為了讓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引導他們善于觀察,勤于積累,樂于體驗與交流,將生活體驗與書面表達相結合,使作文成為生活需要,成為有趣的快樂體驗。在課上課下、校內校外等學校、家庭、社會、自然等各種情境中,引導學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眼睛去觀察世界,用童心去體驗生活,增強積累,豐富學生的人生體驗。
要想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必須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引導學生處處留心觀察生活,把打動你的某一個畫面;某個活動精彩的場面;一群人聊天的場景等很多觸動你的心靈的瞬間,都可以周記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習作課上和同學交流。通過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的觀察、記錄、交流,使學生容易掌握第一手寫作材料,習作才有了良好的開端。
記得有一次,剛好是學校要放五一假。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道“親近大自然,體驗假期生活”的實踐作業,要求學生把自己假期旅游的趣事及所見所聞用筆記錄下來,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他們見的到處是成群的雞鴨鵝,又肥又壯的牛和羊;房前花果香,屋后樹成行,一片一片的莊稼綠油油……這天然的動物園、植物園,不正是他們寫作的好素材嗎?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可是人盡皆知的呀!于是,我告訴學生,我們要做個有心的人,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假期后我們交流。在習作交流會上,一篇篇優美的文章滋潤著學生的心田。每篇習作都折射出孩子們對生活的熱愛,用心的觀察,獨特的理解。
二、豐富的情感體驗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讓學生把實實在在生活中的感悟體驗寫得生動有趣,富有感情,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有效途徑。學生必須融入生活中去,敞開心靈感悟生活,讓真情在筆尖流淌。關注社會動態,關心國家大事,體驗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開展課外活動,體驗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布置生活作業,體驗喜怒哀樂的家庭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如:全班一起觀看“開學第一課”“防地震演練活動”“防火災演練活動”“廣播操體操比賽”“慶六一讀書活動”運動會等系列活動,結合活動特色,開展了“書寫精彩瞬間,感動你我的”習作比賽活動。學生激揚文字,暢敘感想,共享歡樂,他們的習作一次次地打動著我,從習作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對事物的獨到見解,他們的心靈與生活的脈搏在一起“跳動”。
在教學中,我們要高度重視培養學生自主體驗、自主積累的意識、興趣、能力和習慣,讓他們在生活中尋覓體驗。引導學生走近生活,親近生活,通過耳聽、眼觀、心思等方式,體驗生活的多姿多彩:夏日的艷麗、秋日的絢麗、冬日的靜美,感受春風的和煦、夏日的熾熱、秋風的涼爽、冬雪的圣潔……再用纖纖細筆、脈脈深情記錄下這段獨特的景致、這番真摯的情意,讓孩子們在這個舞臺上盡情地表現他們的童心。
參考文獻:
[1]吳維寧.新課程學生學業評價的理論與實踐[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